閱讀好日/《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夜市〉節選
圖說/鄭開翔著作《街屋台灣》。從南、中、北、東到離島,從台灣特有的「扛棒」到鐵皮,以100張街屋繪圖,一覽台灣的庶民生活、草根文化、城市地景,重新看見被我們忽略的台灣街貌之美。(圖片來源:遠流)
從小生長在屏東的我,對夜市最早的印象是每週日晚上出現在道路兩側的流動攤販,這種擺放在道路兩側的市集模式,屏東人稱為「商展」(siong-tián)。後來政府也規劃了一個區域,讓攤販在固定的空地上營業,形成了「夜市」。
夜市的攤販五花八門,分類也較隨興,可能賣手機周邊商品的隔壁是賣烤玉米,賣服飾的對面在賣章魚燒,逛街的人們沿途吃了幾道小吃,最後走到占地較大的遊戲攤玩遊戲。各家攤販為了吸引顧客目光,除了本身的招牌,更會製作大型的「關東旗」,遠遠望去各色林立,頗有日本戰國時期各路人馬豎起大旗的氣勢。
圖說/書內插畫,車輪餅餐車。(圖片來源:遠流)
以前沒有什麼百貨公司或商店街,每到晚上想要找地方走走,夜市是為數不多的選擇。年幼時總期待父母心血來潮,帶我們姐弟三人去夜市,吃棉花糖、霜淇淋,當然也要玩一局彈珠台和迷你小火車。求學期間也時常和同學騎車去夜市,記得當時屏東的瑞光夜市周邊想要找地方停機車都很困難,裡頭更是擠得水泄不通,令人懷疑是不是屏東人全都跑來夜市了?
圖說/書內插畫,行動麵包車。(圖片來源:遠流)
說起夜市裡的奇觀,過往甚至有賣藥攤販以「脫衣舞」作為噱頭,老闆舌燦蓮花的吹噓藥效,妙齡女郎在台上婀娜多姿的擺動身體。印象中曾偷跑進去湊熱鬧,但從未看到什麼火辣的畫面。如今,夜晚的娛樂選擇更加多元,夜市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屏東曾叱吒一時的瑞光夜市也早已熄燈,但對我來說,夜市仍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風景,更繫著許多人的回憶。
資料來源/遠流出版
《街屋台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