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食記憶‧蔥肉餅
圖 范雅晴 文 Kai |
還記得首次來造訪的香港朋友,他們很驚訝台灣的小吃怎麼可以這麼便宜,還笑說為了小吃他們願意搬到台灣來住,只不過他們要用香港的薪水來台灣生活。在香港一餐再便宜也要台幣兩、三佰塊,相較之下在台灣過日子「吃」這件事顯得很幸福。
包覆滿滿餡料的製作過程 |
小吃並不是同通的味道,光是南北就有分口味,中部跟北部類似、南部偏甜,台灣一個精小島型國家充滿著各式食材,讓我們對吃的記憶有著很大的區別。銅版美食中最引發時代感的:來自民國時期就存在的餡餅類小吃,隨著當年政府遷移來台的外省人仕來說,重建家鄉味是解鄉愁的彌補動作,喜好餡餅、麵條、疙瘩的外省美食就這樣跨海來台飄香。
包覆滿滿餡料的製作過程 |
蔥肉餅在北部鮮少人知道,但在南部這是許多人的回憶,國民美食不分地區只有好吃跟不好吃之分。早期的蔥肉餅其實早在沒有電還沒有瓦斯的時候就是火烤的餅,做法和胡椒餅類似,將包上蔥的麵皮桿好後貼於爐面中間用火烤,它並不是正餐而是工作時的點心,至今成了巷弄的街邊美食。
剛下鍋的蔥餡餅加小白菜是特色 |
蔥、小白菜、肉末、雞蛋、麵粉這些隨手可得的食材成了基本的配料,沒有華麗的佐料,卻相當適合一飽口福。和好麵糰包入肉餡,剛熱過的煎鍋丟入蔥餡餅吱吱嘎響,不一會一面焦黃色的脆皮佈滿,比起蔥油餅蔥肉餅更香甜,蔥香和著肉末那絕妙的組合,油脂被餅皮包覆住咬下即使燙著也無所謂了。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店家自製的醬料,銀色的長罐桶放著涮子,陳年的醬料桶有著獨門的配方,結過帳後你可以加上油膏或是辣醬,來回塗抹數次才算完成,那根醬刷成了排隊時的記憶。
文中提及的阿薇阿姨 |
位於高雄「代天宮」巷口,有間賣了二十個年頭的蔥肉餅攤,秉持自己調配八種中藥材香料調和,餡料都是現包現炸,蔥與五花肉分量都是依客人喜好調整,每三至五分鐘起鍋,自製的醬料隨意取用。「阿薇阿姨」頂著烈陽包裹著面罩,熱呼的油氣環繞,香味隨著一個個的起鍋放進紙袋,熱氣透過紅白塑膠袋散出,這一口等得很值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