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走向受迫的第一現場 國際記者楊智強:「我去的,都是沒有人想去的地方。」

新增說明文字


圖‧ 楊智強 文‧ 李昱萱
每每瀏覽新聞留言區,總能看上幾句像「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嘲弄,或許是業界的環境所迫、或許是個人選擇,但當監視器、行車紀錄器、娛樂化的政治新聞充斥每個鐘點時段,心中對於「理想」的意義漸漸模糊,楊智強(Will)辭掉電視台的記者工作,揹起簡單的行囊,踽踽獨行走向現場,第一站,就從緬甸開始。

緬甸行的起點,不是熱氣球冉冉升天的蒲甘、也非佛塔林立的古城仰光,而是那些「沒有人想去的地方」。2018年7月,緬甸人與境內羅興亞人緊繃的情勢失控,軍政府對羅興亞族展開大屠殺,近一百萬羅興亞人逃往鄰國孟加拉。Will描述所見場景:「孟緬邊境的難民營收留了近一百萬人,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非常壅塞、狹小,而且他們什麼都不能做。你想想,如果裡頭的孩子沒有受到完整的教育,那這一整個世代就直接變成了文盲,雖然我沒有見到任何血腥殘暴的畫面,但卻感受到了他們深不見底的絕望,更不用提那裡人口販運、變賣器官的事時有所聞。」難民營的訪客被規定得於天黑前離開,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你的安全。

前往戰事不斷的流離之地,有恐懼才能保持警戒。回想起每次面臨危機總能化險為夷,只能說是超強幸運力眷顧,他回憶:「有次我要在緬甸清真寺前做一個報導,果然拿起攝影機後,周圍的軍警立刻上前詢問我目的為何?當下我掰了個謊說自己是旅遊節目的主持人,要介紹這邊的風景好美、要幫他們推廣這麼好的旅遊景點。那警察聽了也是半信半疑,但還是先放行要我回飯店等待,我回去之後當然快跑啊!怎麼能乖乖等他找上門!」故事匣的驚險事蹟當然不只有一件,Will自身黝黑的皮膚和深邃的輪廓也曾被誤認為是緬甸人,差點受到長久以來憤恨不平的羅興亞人群起圍攻,眾人包圍著他,人聲鼎沸,他只能翻開護照、採訪證積極證明自己的身份,終於得以順利脫身,意外經歷了成為人群裡的「弱勢」,更能感同身受被壓迫的無助。



每次從東南亞回到台灣,走在陽光輕透的街上,靜謐又祥和的街道風景才讓他意識到這裡很安全、這裡是我們的家,一種恍如隔世的落差感不時湧現,「我常常有種感覺,在聽了那麼多故事後,我寫出了人人誇讚的報導,但他們的情況有獲得改善嗎?並沒有。這讓我一直有種掙扎和矛盾,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利用他們、在消費他們?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當這個議題仍然存在,我就要一直關注它,只有這樣我才能說服自己。」

所謂國際觀,不只是說得一口流利外語,而是在生活中就能自然放下成見,「或許有一天,我們跟移工、新住民成了好朋友,他們告訴我們家鄉發生的故事,我們就能更了解真實,這就是國際觀。」如今Will暫離獨立記者的身份,正式加入了台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工作,自由不羈的性格為何選擇走回體制?他大笑誠實招來:「好啦!首先就是錢沒了,負債負到不行,另外就是之前做了有關台灣高風險家庭的《廢墟少年》專題後,深感自己對台灣了解不夠,想要更深入家鄉正在發生的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不斷去尋找那件能感受到自我價值的事,曾經夢想成為外交官的Will,後來選擇了記者作為志業,在這個離賺大錢很遙遠的工作裡,一步一步地向理想走近。


Will推薦的優質媒體
報導者:以深度調查報導為主,其代表作有:《未解的謎團:一名印尼漁工之死》、《急診人生》、《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廢墟少年》
上下游:關注土地延伸出的農業及環境議題,代表作:《全臺最大農業漏洞-檳榔共業三十年》、《日本地方創生。岡山 地域振興協力隊&移居地方的人們》


《日日好日》目前不接受任何廣告頁
希望給予讀者最單純、舒適的閱讀美好
若你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支持優質文章
歡迎捐款至
(812)台新銀行-七賢分行
戶名:崴邦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帳號:2025-01-0000511-7

所得將全額使用於刊物印刷費
捐款完成後別忘了到FB私訊日編
讓我們將您列為下期最新雜誌訂閱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