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回歸天地的自由-自然環保葬

 
圖‧李長怡 文‧羅盈竺

人生大事無非兩件─「生」與「死」。我們對生命的到來喜悅歡迎,對離開恐懼逃避。害怕死亡之日的心情人人皆有,但如果有一天終究得離開,希望陪伴我們一輩子的軀殼,不用被關在黑漆漆的地下或是窄小的盒子裡,陰森又杳無人煙;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能夠享受陽光、空氣、水,還有徐徐的微風,這樣就好了。所謂的「環保自然葬」正能實現這樣的理想。死後的遺體以火化的方式處理,燒成骨灰後,不放納骨塔、不立碑也不造墳,以樹葬、花葬、海葬等方式回歸自然。


樹葬:樹葬會先將骨灰用特殊研磨處理,然後裝入可分解的棉紙袋或是盒子中,再放入公墓裡事先挖掘好的洞裡,由家屬一層一層覆土,最後種植樹苗於上;或是直接在樹木根部周圍挖洞埋藏骨灰。

花葬:花葬與樹葬方式皆相同,差別只在最後種植的是花。目前台灣提供花葬的地點僅有台北陽明山、新北新店、台中大坑、嘉義中埔、台東初鹿、澎湖馬公等地。

灑葬:灑葬指的是在公墓內或是政府指定的綠化地點,以拋灑或挖洞灑入骨灰的方式進行,不會立碑也不記亡者姓名,讓骨灰歸於土地,永續循環在世上。

植存:植存一樣是以拋灑或挖洞埋入的方式處理骨灰,差異在於植存是在公墓之外,政府劃定的綠化地點,如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等地。不一定是花或樹,顧名思義與所有植物共存。

海葬: 海葬同樣需要將骨灰再次研磨處理,成為更細小的粉末,接著將骨灰裝到無毒且易分解的容器中,在政府舉辦的聯合海葬或自行雇船到政府劃定海域進行拋撒。


除了上述幾種台灣目前推行的方式,在他國還有幾種不同的環保葬。例如不火化遺體的話,可以用「水葬」的方式,在美國15個州已經合法的「鹼性水葬」,是利用特殊設備將遺體浸泡在鹼性的化學液體中,經過加溫水解遺體,留下骨骸和其他液體,骨骸跟火化一樣磨成骨灰交給家屬,其餘液體則由相關業者處理排放,相較於土葬或火葬,水葬的碳排放量比兩者都低,更為環保;用科技處理安葬方式的還有來自瑞典的案例,生物學家Susanne Wiigh-Mäsak研發出「冰葬」,使用液態氮將遺體在儀器中冷凍乾燥,待遺體脫水後再將剩餘物快速震盪化為骨灰,最後同樣將這些骨灰交回給家屬處理;上述幾種方式都會在處理後將骨灰交給家屬,日本近年備受討論的「零葬」,則是強調在火化後不將骨灰取回,直接交由火葬場處理,不取骨灰也不辦葬禮,將一切簡化至「零」,讓家屬從「身後事」的重擔之中解放出來。

沒有高溫火化的儀器,用火燒遺體要消耗大量木材,才能完全處理,因此土葬是屬於舊時代的環保葬。時光輾轉跨越千百年,新新人類的環保選擇多了許多,雖然仍有像是「骨灰無法在自然中分解」這樣的問題尚待解決,但在相關研究與措施的學習改進之下,自然環保葬將會越來越貼近永續環保的最終目標。


相較於技術的進步,在生者的觀念中願不願意執行環保葬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台灣政府從2001年開始推行提供「環保葬」的選擇,根據內政部的統計這十幾年來,服務的人數已經超過六萬人,約是每20名下葬者就有一人選擇環保葬,顯見近年在觀念改變之下,這樣的方式已經越來越被普遍接受,不只減輕環境的負擔、土地的佔用,更重要的也是為了讓留下來的家人,不再因為昂貴的喪葬費用而負擔過重,將骨灰放置在有樹木花草之處,或是廣闊自由的大海,也讓後人想念或是祭祀時,取代沉重又冰冷的墓碑,能夠愉快的在美景中追憶。

無論是支持環保的人,到最後一刻也要為地球著想,還是想要輕鬆回到大自然擁抱的人,如果已經下定決心的話,台灣各相關單位都能預填申請單,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安排好,自己想要的結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 冬季號 ▋人物專訪 ▋喚度知覺 · 有感的形塑 ▋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春季號 ▋咖啡連載 ▋珈琲寶山店主 蔡育庭 - 在水泥叢林裡孕育一座珈琲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