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3的文章

▋2023 夏季號 ▋好日連載 ▋沛洛瑟珈琲創辦人 甘力安、康家韶 - 烘豆,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

圖片
▲圖為沛洛瑟珈琲兩位主理人,左為甘力安,右為康家韶 文.李鴻駿 攝影.蔡沛怡 可以說,沛洛瑟是間由細節堆砌的咖啡館。甫入門坐定,主責烘豆的甘力安便率先詢問喜好——淺焙深焙?偏酸偏苦?口感厚實還是輕盈?掌管咖啡台的康家韶則特意選用賽風(syphon)沖煮方式,笑說:「賽風出杯溫度高,比較適合長時間的訪談。」 ▲沖煮一杯好咖啡,需要注重許多環節 細節出自專業,體貼來自經驗,兩位創辦人對待咖啡、招呼客人的方式,已是十餘年來的累積慣習;2010年成立至今,沛洛瑟已走過十多個年頭,看著臺灣咖啡文化漸變,從主流的義式,開展出單品、手沖的精緻化路線,以及多角化經營的新型態咖啡館;然而,面對改變,老字號的沛洛瑟以不變應萬變:「我們仍然會去做一些口味上的動態調整,但是最後絕對不會偏離我們的喜好、咖啡的本質。」康家韶堅定的說。 ▲沛洛瑟(PELOSO)為義大利文「毛茸茸」、「溫暖」的意思,也是兩位主理人想營造給客人的氛圍 承襲咖啡館的美好情懷 甘力安、康家韶相識於現已歇業的卡瓦利咖啡館,除了沖煮技術之外,同時學習到經營方面及待人接物的本事:「比如說,開店不能遲到,這是與客人的承諾;又或是每一天結束都得做全面的清潔——如果說沒有卡瓦利,那也就沒有現在的沛洛瑟。」康家韶說。 在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 咖啡館恰巧提供一個友善的交際空間,甘力安回憶,客人常帶上一本書、一份報紙,來咖啡館一待就是ㄧ個下午,「當時咖啡館存在的意義其實大於咖啡本身,很多時候客人並非想喝咖啡才出門,更多是『時間到了』便動身前往咖啡館了。」也是見識過這份親近,沛洛瑟亦不時提供「分享杯」,令內用客人得以品嘗不同風味的咖啡,彼此交換意見,開啟熟絡的可能;在人際淡漠的現代社會,守著看似不合時宜的堅持,卻是沛洛瑟珈琲常駐的價值。 ▲悶蒸階段,同時也是在排除烘豆所留住的二氧化碳。最好盡量讓每一粒咖啡粉同時接觸熱水,讓風味萃取過程均勻且完整 打破產地迷思,回歸原豆本質 以自家烘焙聞名的沛洛瑟,烘豆事務皆由甘力安負責。咖啡果從無味道的生豆,到充滿風味的咖啡豆,需要嚴謹的製程管理,也考驗烘豆師對風味的想像力,甘力安笑說「所以烘豆是一件兼具感性與理性的藝術!」,又進一步解釋:「淺焙要熟,深焙可苦但不能焦,最重要的就是乾淨度,完整,然後如實的表達這支咖啡豆的產地風味,這就是好的烘焙了。」 為了更加還原、理解咖啡豆的風味生態,甘力安、康家

▋日日好書 ▋速寫街市鮮活姿態 藝術家旅繪《百攤臺灣》 暖筆勾勒島嶼人情輪廓

圖片
  在《街屋台灣》之後,日日好日2023春季號(No.23) 受訪者「插畫家鄭開翔」將視角轉向街頭巷尾,記錄了你我最熟悉的「路邊攤」,接續送上旅繪新創作《百攤台灣》,細膩記錄攤商街販的生活,更見證島嶼蓬勃的文化地景! ▌延伸閱讀:日日好日・No.23・迷走視界春季號・時光皺褶・插畫家 鄭開翔・「線築城市紋理 ,他以旅繪為街屋留聲」▌ ▋ 簡介 「每個攤位都像是移動的裝置藝術。」──鄭開翔   臺灣的攤販,是車陣中兜售的玉蘭花,是月台上叫賣的火車便當,是菜市場的魚肉青鮮,是公路邊的當令土產,是校舍旁的早餐蛋餅,是軍營外的雞排涼飲,是夜市裡的跳樓特賣,是文創市集的手工藝品……我們的多元,在廟埕,在老街,在巷弄之間;我們的生活,因有攤販而變得豐富親切。 速寫畫家鄭開翔,在《街屋台灣》之後繼續行走上路,並將視角轉向街頭巷尾,畫下一個個引人眷戀的「路邊攤」。他從中嗅到一絲古早的生活氣息,拓展了自己的目光與味蕾,想起青春時期的擺攤片刻,重回童稚的甜蜜時光…… 從「街屋」的情感溫度,到「攤販」的熱鬧鼎沸,他以水彩渲染、手繪勾勒,記下這座島嶼最蓬勃發展的文化地景。獨有的臺式生活線條,細膩還原這塊土地的精彩。 ▋作者 介紹-鄭開翔 1982年生,屏東人,全職藝術家、圖文作家。 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畢。 2019年出版《街屋台灣》一書,並榮獲該年度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該著作至今已譯為日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版本,是臺灣第一位以水彩技法、系統化記錄街屋文化的藝術家。 擅長速寫、水彩技法,提倡「用繪畫代替照相打卡」的生活態度。其筆觸流暢、色調溫暖,下筆間帶有獨到觀點及人文關懷,以記錄城市的美麗與變遷為己任,畫作傳達「當時」、「片刻」等永恆主題。 曾榮獲A’國際設計大獎圖形設計類銀獎、台灣世界水彩大賽、中華民國畫學會插畫類金爵獎等獎項,也曾與誠品、臺北101、臺灣高鐵《T-Life》雜誌等品牌合作,展覽足跡遍及臺灣各地,活躍於藝文界,作品屢受各大媒體報導。 近年於基隆擔任太平山城藝棧駐棧藝術家,深入探索在地的生活色調,繪製成引人眷戀的日常風景。 ▋ 精選內文- 傳統市場(詳見書頁P.174~P.175) 一早去逛市場,往往能看到人山人海的盛況,道路兩側擠滿各類流動攤販,甚至連路中間都聚集了推車,行人自動遵行由各攤位區隔出來的「走道」,其中又不時有闖入的機車騎士,

▋2023 夏季號 ▋島上恆溫 ▋ 島內散步執行長 邱翊 - 用散步的速度,體會大稻埕的多重宇宙

圖片
  文.島內散步 圖.島內散步 逢年過節,人潮魚貫湧入迪化街,劃破街道旁百年街屋靜謐沈穩的氛圍。各式商家與小吃攤從騎樓蔓延至街道,琳瑯滿目、香氣四溢的南北貨、中藥材,誘惑著人們駐足多看一眼、摸一把,回神後商品已結帳入袋。 每逢農曆年於迪化街舉辦的年貨大街,是不少人心中最有年味的走春路線。然而眾人較難看見的是,年節期間萬人空巷所伴隨的觀光亂象對在地社區造成不少負擔,更讓外人對大稻埕產生狹隘的刻板印象。 ▲散步是認識土地最美好的速度,邊走邊蒐集在地人口袋名單。 告別印象,走入不只有迪化街的大稻埕 「很多人認為大稻埕就是年貨大街,但其實不然。當觀光只侷限在那一條老街,大家就會把大稻埕當成一個來吃喝玩樂的地方,忽視對這整個街區的理解。」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家族五代世居大稻埕,他期望以在地人視角,向更多人介紹此地「不只有迪化街的大稻埕」。 一個大稻埕百種風情,這裡有茶廠、米行、布市,還很有戲。大稻埕因河港貿易崛起,臺灣的烏龍茶曾從這裡走向國際舞台,興盛的商貿與百工百業,也帶動在地流行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昔日的「戲窟」榮景令人嚮往。 2012年的第一場大稻程徒步導覽,成為邱翊創辦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的起點,希望帶領更多人關掉觀光濾鏡,分享大稻埕在地人的視角與所見所聞,「茶的魔首」、「微醺大稻埕」、「大稻埕職業婦女」、「城市經典-大稻埕小旅行」等多元主題的散步路線,成為一道道任意門,帶領旅人通往大稻埕的多重宇宙。 ▲在大稻埕各個角落可見充滿人情味的街景 大稻埕的地景、產業隨著社會更迭變化,透過散步的速度與導覽的深度,方能細細品味箇中幽微,「用走的相對是一個比較慢的速度,讓大家可以直接走進這個地區,用身體、五感去感受這個地方。」邱翊笑著說道。 一般人開車經過環河北路來到大稻埕,理所當然地享受快速、便利的交通;然而他卻不願遺忘,河岸曾有許多珍貴的洋樓因開拓道路被拆除。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成現代生活日常,「當你走到現場,產生真實的感受,更能夠在你的心裡留下些什麼。」 ▲「島內散步」攜手零廢時尚品牌「Story Wear」進駐大稻埕百年歷史建築。 老宅不開咖啡廳  「大稻埕永續基地」讓文資找到當代新價值 當今文創小店、咖啡廳進駐歷史街屋的「老屋新生」模式蔚為風潮。然而,店家的服務是否能兼顧觀光客與在地社區,將是長穩經營的關鍵,「許多人認為大稻埕是文創街區,就想來開店。但觀光客都集中

▋2023 夏季號 ▋島上恆溫 ▋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 紙癡的愛物惜情,紙材精準價值再玩味

圖片
 文.陳映霖 攝影.石育安 一行人步入中和工廠的辦公大樓,方從轉角拾階而上,迎面笑容溫煦的來人,正是首次接受採訪的大亞紙業創辦人李坤勇,「歡迎來到大亞創作實驗室!」超過60坪有著白牆面的純淨空間首次亮相;素淨的空間現場,琳瑯滿屋極具創意巧思的一眾進口紙及來自國內外企業通路的紙製成品。桌面一側展示著春水堂40週年專刊、香奈兒等知名精品的邀請卡,另一頭爭奪注目的有出自設計界大師聶永貞之手的展覽海報,以及以手感紙打造,市面銷量亮眼的金蘭醬油外裝。站在偌大的創意空間中,躍入眼簾的盡是名滿國際的設計創作,驚於別有洞天的衝突感之餘,也解了這眾鮮見的進口紙材原都出自於大亞紙業的疑惑。 ▲大亞紙業創辦人 李坤勇 環保進口紙張的伯樂與推手 走進尚未對外開放的創作實驗室,李坤勇謙虛笑稱自己靠著一股傻勁,帶著印刷經驗及當兵時在軍報社的學習,於民國78年退伍隔年,大膽買下大亞紙業;擘畫初期,因認同歐洲使用環保紙的前衛觀念,看準進口紙業的未來潛質及環保紙張的高可塑性,他決議全心投入高級美術紙(特殊紙)進口業務,目前全國有5間倉庫的大亞紙業,存有超過千種類型的進口紙材,業界甚有大亞為國內重要進口紙伯樂的美稱,至今屹立紙業攀越30年。 李坤勇對紙張的癡迷裡,混合著敢做於夢及無畏闖蕩的性格,挺過金融風暴,大亞紙業從國產紙張跨步進口用紙,除親身飛往國外交涉,也進口日本及義大利等其他國家特殊紙張。前幾年面對疫情及數位化發展,大亞在營運上勇於逆向操作,成立分公司、打造創作實驗室及培育第二代接班,李坤勇語帶感性回顧幾年來的創業風景,「常說吃苦當吃補,這路真心走得艱辛又孤獨,除了感恩,現在也終於相信,是每個階段的磨礪,步步造就了現在的大亞。」紙業成員與客戶是連結每一頁紙的重要牽絆,因為惜情,才更識得每款紙張的獨特! ▲純淨素雅的大亞創作實驗室一隅 穿透紙業,看見臺灣設計力 話到半場,李坤勇小心翼翼翻開一本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的義大利紙樣畫冊,「歐洲紙張觸感優雅,紙張味道聞起來每每讓人驚艷非常!」這位曾是義大利紙業公司全球十大客戶之一的大亞紙業主理人,經逾千種紙張的代理進程,他期許自己對紙材每一次的觸碰仍如初遇,談及每一件珍藏裡的紙材選用,只見他雙眼放光就像描繪起愛侶的面容。 ▲作品的誕生需要注重許多細節,大亞的手感紙更呈現臺灣設計力 「想在不大的島嶼上展現代理進口紙張的獨到眼光,需精準了解客戶對紙張的需求。」

▋2023 夏季號 ▋島上恆溫 ▋ 珊瑚媽媽 陳映伶 - 繾綣珊瑚與海,觸見柔韌與無限可能

圖片
文・陳鈺潔    圖・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 臺灣四面環海,除了潛水愛好者,鮮少人知道這裡受益於洋流與地理位置,珊瑚資源多樣豐富,周遭的珊瑚種類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珊瑚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珊瑚礁孕育出魚蝦蟹貝可躲藏的空間,海洋又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生物一生或於生命的特定時期都悠遊於此,因此珊瑚又有海底熱帶雨林的美稱,肩背建立生物多樣性與完整循環的孕育使命。 然而,珊瑚本身是敏感脆弱的動物,對海溫變化敏感,海溫一旦超過30度,珊瑚身上的共生藻就會離開不再供給營養,形成「珊瑚白化」,接下來牽一髮動全身,海洋生態形同走在即將失衡的鋼索上。珊瑚白化日重的狀況下,居於陸地,仰賴海洋的人類對生態影響無疑重大,有一群人著手利用少用的九孔池復育出一片珊瑚的海洋花園,她是被稱呼為「海天使」,別名「珊瑚媽媽」的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秘書長陳映伶。 ▲珊瑚媽媽陳映伶熱愛海洋文化 躍入海中,觸見嶄新可能 從平凡的家庭主婦到復育珊瑚的推手,一切都從學習潛水開始。映伶笑稱自己是個空巢期的媽媽,無心插柳跑去學習潛水,新手如她常得在九孔池裡練習,身體一沉,水下畫面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九孔池中的水與海相連,水泥牆降低海浪的直接衝擊,失去人工養殖的功能後,意外成為海洋生物的中途之家。只能靠氣瓶下潛的短暫時間裡,她看見小丑魚游泳、珊瑚礁中的小螃蟹在招手,一片悠遊自在的風景,「我好希望我是魚」陳映伶微笑說道。 原來海平面之下,海拔負數的世界裡,生命有另一種樣貌。而後從潛水教練們的分享中得知,三十年前臺灣外海比小小的九孔池內還漂亮,她開始傻傻地想,這裡有這麼好的環境,那麼把珊瑚插枝「種」在這裡,成為一片花園後,珊瑚再移植到自然的海洋當中吧! ▲陳映伶與潛水教練合作,展開復育之旅 伸出觸手,擁抱所有可能 這份聽來天真的想法,就這麼推搡著陳映伶跑去租下第一口九孔池,就這麼展開珊瑚復育之旅的首航。 一開始與潛水教練們合作,一塊一塊石頭地搬,在池裡搭建基座。接下來由海洋科系的專業人員加入,接手「種珊瑚」的工作,他們選擇最容易分株的枝狀珊瑚,一枝珊瑚上有許多珊瑚欉,固定後就能自我生長,平均一年成長10到15公分,上下左右就能發展成一簇簇豐美的珊瑚。 ▲陳映伶研發出各種珊瑚栽培方式,希望每一株種下的珊瑚苗能持續在池中茁壯 八年下來,復育規模從一口九孔池成長到三池,如今陳映伶牽著團隊嘗試在各域漁港中復育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