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2024 春季號 ▋文化連載 ▋文史達人 Zoma Lyu - 連接臺北今昔的大橋-臺北橋的歷史記憶

圖片
圖說/臺 北橋機車瀑布。 (圖片來源:Zoma Lyu) 文.文史達人 Zoma Lyu(紙本連載請見《日日好日》No.27 P.32) 2018年的國家地理雜誌年度旅行攝影師競賽,刊出一張臺北橋機車瀑布的作品,畫面凝聚大量機車騎士,顯現出尖峰時段的繁忙。臺北橋作為連接三重與臺北市的交通要道、海外遊客的拍照景點之外,對於臺北的城市發展意義可是相當深遠。 第一代臺北橋落成於1889年,劉銘傳建設鐵路時連結了三重埔與大稻埕港埠。原先設計是鐵橋,因經費不足改成木橋。日本時代稱為「淡水橋」,因木材腐蝕情況嚴重,常常需要封橋維修。1897年的颱風使木橋斷裂,總督府決議改建新橋,同時也將鐵路改道往艋舺方向連接到樹林。 1920年,新建的第二代木橋開通並改名為「臺北橋」,但經淡水河幾個月的侵蝕下,不到一年木橋即受損而封閉。考慮到建材的強度、加上汽車通行的需求增加,總督府再次決定改建成金屬桁架橋。1925年舉行通車儀式,朱紅色的鋼構浮於淡水河上,第三代橋樑正式登場。 圖說/臺 北橋落成照。 (圖片來源:《台灣寫真帖》,1926) 這座工業化的金屬橋樑,對於當時臺北人來說,可說是現代文明的衝擊。三重埔的農田與大稻埕的紅瓦街屋,兩岸的風景間由生硬、無機質的鋼橋連接,這種反差被活躍於大稻埕的畫家們給捕捉,成為畫布上的題材。 橋樑延續不斷的桁架,產生的透視感正好與西洋畫的新觀念相符。在陳植棋粗獷的筆觸下,生動描繪淡水河上的船隻與橋樑的現代感;李石樵畫出岸邊民宅與鐵橋的對比風景,以此畫作入選臺展,確立了追求美術的道路;陳澄波採用了不同的視角,蜿蜒的河道與遠方群山,讓鐵橋和諧地融入畫面中,呈現出新舊交融的淡水河岸風景。 圖說/陳植棋《臺北橋》,粗獷筆觸與用色凸顯出臺北橋的壯闊感 。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堅固的臺北橋不只方便通車,也適合行人散步,特別是在黃昏時欣賞夕陽。「鐵橋夕照」便成為臺北八景之一,時至今日欣賞日落的遊客如百年前絡繹不絕。「大好中秋夜,江天萬里清;滿橋裙屐影,兩岸管絃聲」漢詩人林述三以詩描繪橋上賞月的景緻。臺北橋開始出現在紀念寫真中,是當時的「打卡名所」。 戰後的臺北橋,則從文人雅士的創作題材,轉變成庶民大眾的生活回憶。1983年台視的連續劇《台北橋下》主題曲歌詞寫著: 淡水河頂有台北橋 南北主要的通路 一邊叫作大稻埕 一邊叫作三重埔 台北橋頂有車來往 橋下就是太平通

▋2024 春季號 ▋食譜特輯 ▋入春來鍋,絲瓜蛤蜊枸杞豆腐煲,為身子進膳一帖暖身、療癒、舒心的煲湯食補

圖片
插畫.倪韶 文.Anny Ho 插畫家.倪韶(紙本食譜請見《日日好日》No.27 P.24) 2024日日好日延續每季各具風格的插畫家攜手策畫「輕食譜」特色專欄,搭配本季「改變」專題,編輯們訪問了周圍粉絲年度的新展望,不約而同以健康飲食作為春季目標,因此本季安排以符合節氣、現代人烹調方便、簡易上手的「絲瓜枸杞蛤蜊豆腐煲」,本年度並延請插畫家倪韶進行食譜圖片繪製,希望在2024開春特色專欄,帶進「改變」新氣象。 插畫家專訪敬請期待NO.27插畫家倪韶線上專訪,或搶先見NO.27紙本雜誌P.26-27 《 線條裡那些關於分離、留下的人和那些後來發生的事 ── 插畫家倪韶》專訪文章 - 準備工具 刀具、砧板、瓦斯爐、湯鍋、湯勺、飯碗。 準備食材 油適量、薑適量、絲瓜一條、豆腐一塊、香菇3-5朵、水1-1.5飯碗、蛤蜊適量、枸杞少許、鹽適量。 烹調做法 前置作業 ‧ 蛤蜊準備 購買蛤蜊時,可以買已吐沙的,較為方便,若擔心沙沒有吐乾淨,回家後可以再吐沙半小時至一小時;吐沙時請準備一個夠大的盆,將洗淨的蛤蜊鋪平於盆底,盡量彼此不交疊,倒入濃度約3%的鹽水(此為模擬海水的鹹度,如500毫升的水,可以加入約12-15克的鹽,攪拌均勻),水的高度稍微蓋過蛤蜊即可,此外,避免晃動盆子,能讓蛤蜊安穩的把沙吐得更乾淨。 煲湯前後的烹調步驟 1.薑去皮、切絲,豆腐切塊,絲瓜去皮、切厚塊,香菇去掉蒂頭、切片,枸杞泡水待用。    2.加油熱鍋,下薑絲、香菇片炒香,加入絲瓜塊稍微拌炒,加水煮滾。 3.水滾後放豆腐,煮五分鐘,再放蛤蜊,煮至蛤蜊打開。 4.枸杞瀝水後下鍋,拌煮後嚐嚐看,若不夠鹹再加些鹽調味,完成起鍋! 圖說/ 讀者實際製作「絲瓜蛤蜊枸杞豆腐煲」 -- 本文著作財產權為日日好日x雜誌所有未經日日好日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 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27 改變 ▌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通路總覽→  https://linktr.ee/edisgd.mag 手刀索取本季限量雜誌→  https://bit.ly/4d5e0m1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日日GOODDAY TALK〉 →  https://ppt.cc/fnYVVx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reurl.cc/l9e07Y 日日好日X雜誌 IG→  https://reurl

▋2024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27 改變 · 凝流之間 ▋ 部落草地便當創辦人 潘晨綱-回應家鄉呼喚,部落草地便當品嚐祖先款待

圖片
圖說/ 部落草地便當創辦人 潘晨綱 文.柳希莫依 圖.部落草地便當(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7 P.10) 原住民部落裡的老人家普遍認為年輕族人留在部落工作,是因為在大都市混不下去,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處,才不得已背著失敗者的標籤回到初始之地。在臺東Kasavakan(射馬干)部落土生土長的潘晨綱認為事情沒那麼複雜,返鄉創業青年的光環也好、被八卦為失敗者也罷,「你只要夠愛這個地方就可以了,理由其實很簡單。」 水瓶座的天馬行空 晨綱是「部落草地便當」的創辦人,在他還小的那個年代,部落裡沒有「文化教育」這件事,家家戶戶期待自己的女兒讀護校,畢業後在醫院穩定工作;鼓勵兒子簽志願役,20年後領終身俸,水瓶座的他肆意地在國小畢業紀念冊寫下「我要當發明家」。 青年會是部落裡執行文化事務的重要主力,看著組織裡的哥哥姊姊們相聚、喝酒的身影,年幼的他想加入青年會一起為部落做事,卻不得其門而入。這個念頭一直到出發屏東讀大學前,都僅止於「想」。「讀大學有沒有離開部落的感覺?應該這樣講,懂事以來好像就沒有真正進入部落。」 晨綱是單親家庭,同時是家裡唯一的男生,「所以我早就設定好沒有要在外縣市工作,我會留在台東」,但這並不是「部落草地便當」的故事起點。大學時期加入原住民族社團,社團計畫做部落田野調查,選定了Kasavakan部落,「當時我說可以啊,但我跟部落沒有很熟」,創立部落草地便當的種子是在那場田野調查埋下的。 圖說/鹿寮青創基地不僅是 建和部落年輕族人的聚會所,也是藝術品展演空間。 遲來的文化教育 和他同年的兒時玩伴大多到都市工作,「當時我讀完書回到部落是沒有夥伴的」。1980年代掀起的原住民族運動浪潮,在新生代族人身上開花結果,「他們和我不一樣,經歷了文化教育,這是我那個年代沒有的」,晨綱自嘲是厚著臉皮要加入他們,和他們一起推動文化事務,「我只是年紀比較老,但他們才是在部落做事的前輩。」  和夥伴們共同完成一場場因計畫案而起的田野調查,也是他給自己遲來的文化教育。在訪視過程中,意外發現Kasavakan有很多廚藝高手,若要在部落創造商機,推出品牌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於是號召大家共同創辦部落草地便當。 他自豪地分享便當主角「味噌醃肉」的冷知識,「鹹豬肉其實很多部落都有,但只有我們部落是用味噌,因為日治時期族人發現味噌讓味道更有層次」,當時的創新料理,傳承下來就成為現代的傳統料理。便

運動好日/U-Sport臺北樂運動,動越多、賺越多

圖片
  圖說/ (圖片來源: U-Sport臺北樂運動 ) 。 2024 巴黎奧運會即將在 2024.7.26-8.11 舉行,每到了奧運年就會掀起一陣運動浪潮,如果你本身就有運動的習慣,【 U-Sport 臺北樂運動】將會為你的運動計畫起推波助瀾之效,若你還不是穩定運動者,趁著奧運風潮配上 U-Sport ,建立全新樂運動生活! 圖說/U-sport三大特色 (圖片來源: U-Sport臺北樂運動 ) 。     U-Sport 是什麼? U-Sport 提供運動點數(抵用金、 U 幣)給臺北市市民,市民可以到 U-Sport 合作運動場館使用運動點數折抵入場費、場地租借費、課程報名費。   如何參加 U-Sport ? 下載 U-Sport 臺北樂運動 APP 並完成註冊,後續透過 APP 到合作場館出示會員 QRCode ,入場運動集 U 幣。 23-64 歲的市民還可以另外登記抽 1500 元運動抵用金。動越多、賺越多。     U-Sport 大獎好康抽? 2024.7.31 前累積 12 次運動集點即可參加第一波抽獎活動,獎品品項有 Gogoro SuperSport TSC 、 MERIDA SCULTURA 300 、 IPhone15 pro(256G) 等 9 項大獎。 U-Sport 不只降低運動成本,更加碼抽好康大禮,實在找不到不加入運動行列的理由呀!     U-Sport使用教學 詳情請洽 U-Sport臺北樂運動 資料來源/ U-Sport臺北樂運動

駐站作家 / 昭和風洋樓內的家常美食──關西鎮長故居 X 一銀麵

圖片
  圖說/ 一銀麵外觀,洋樓二樓陽台,入口門廊設計是洋樓的經典。台北三板橋的紅葉園(陳茂通宅)也是同樣設計,可惜已不存。 文/圖.Zoma Lu(原文請見 Zoma街屋偵探 ) 某次從新竹山上下來,想找家店吃個晚餐,Google 地圖顯示了一銀麵這家店。從縮圖看來竟然是棟洋樓,裡頭賣的不是高級料理,卻只是日常麵食,怎麼會選在這麼大的老屋開業?決定來飽餐一頓順便一探究竟 從外觀來看是昭和時代典型的洋樓設計,最具代表性的是入口的門廊,橢圓形牛眼窗與歐式柱頭都相當經典。二樓陽台遠看,圓形與長型窗戶,跟一樓這面相比構成了四個完全不同形狀的窗戶。設計者在迎面而來的第一眼,精心安排了非常生動的印象。 圖說/ 洋樓常見的西洋柱 。 進到室內坐下來,專注力回到了菜單上。板條、肉羹、滷肉飯等麵館等美食都有。熱騰騰美食上桌,還是很難忽視空間裡的細節,像是開闊的木衍架、地上的梅花磨石子、小巧的洗手台、便所內的華麗水銀鏡,細節十分細緻。 吃飽準備離開時,鼓起勇氣詢問這間房子的由來。老闆娘相當友善,甚至帶領我們去尚未開放的二樓參觀。一上樓,彷彿走進50年前洋樓的舊時光。 這棟老屋紀錄為關西鎮長陳興盛故居,於戰後1953年興建,建築工法仍保持戰前昭和的特色。特別是整棟建築的木窗,窗的結構與形狀別具巧思,有上拉、外推、側推式等多種造型。依照老闆娘的描述,一樓主要用餐區是當時的食堂,次要用餐區推測應該是客廳。以前這裡曾經是另一個大門,據說老鎮長會開門欣賞外面庭院。 圖說/ 遼闊的木衍架,採用類似日本工法的洋小屋組 。 上到了二樓,發現這裡的時間完全凝結。麵店目前僅整修與使用一樓,二樓作為儲物空間,但從牆壁的張貼痕跡,看得出來是家族的起居空間。這層樓的四個房間有三間做成和室,房間的床之間與押入非常日式,窗戶的樣式每間皆有不同。和式居住空間反映出日本時代遺留的生活習慣。 這棟洋樓被當地人稱為老鎮長故宅,原屋主搬離後輾轉由從事糖果生產的黃家購得老宅,作為住宅與工廠使用。後來糖果業擴大生產搬出後,房子變長期閒置,還一度差點被拆除。 因緣際會下,原先在第一銀行騎樓擺攤的老闆娘,因故不能再原地擺攤,在另尋店舖時偶然發現老宅出租。原先不太積極招租老宅的屋主,也爽快決定出租,店名就以原本擺攤的位置稱作「一銀麵」。老闆娘也相當用心的整修屋況,甚至請來燈光設計,以光線凸顯出木衍架的層次感。 一碗簡單又好吃的麵,可以感

▋2024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27 改變 · 洄游界外 ▋ 媽祖繪師 黃朱平(朱朱)-遶形像外,繪師尋光迴游的人間記事

圖片
  圖說/ 媽祖繪師 黃朱平(朱朱) 文.李書嫻 圖.張湘羚(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7 P.18) 「迺境,遶有形的路,改變的是無形的心境,放下有形的神,才能真正體會人生。 」 —— 黃朱平,2024 對信眾而言,隨媽祖神轎徒步進香,既是祈福之旅,更像以苦行的方式答謝媽祖福蔭,相傳最早的大甲媽祖進香儀典可追溯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的習俗也先於同治二年(1863年)建成拱天宮前即已存在。2008年,時值季春之月,惠風初襲面,媽祖繪師黃朱平(又稱朱朱)搭上前往大甲的火車,追隨媽祖南下的隨香客隊伍,加入這場存續百年的信仰盛宴,開啟人生第一場的進香行動。 誰想這一走就走了16年,從目標完成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共約七百公里的徒步進香,直至延續行腳環島的義無反顧後,逐日繪成200幅島嶼上曾與自己喜逢相識的媽祖聖像,並以日本四國遍路的「御朱印」為作品集發想。多年不變的是,每逢農曆三月份,媽祖進香時節,她仍及早收好行囊,路經氣勢喧嘩的元長鄉炮陣、點心站主無私奉獻的食宿豐滿,有時孤寂走過西螺吳厝到土庫,或同共伴一程的香客老友聊過一廟又一廟,如今的朱朱確定自己少了初次行旅的膽怯,對熟悉不過的人情風景卻經年越發感到珍惜。 圖說/延續行腳環島的義無反顧後,朱朱逐日繪成200幅島嶼上曾與自己喜逢相識的媽祖聖像,並以日本四國遍路的「御朱印」為作品集發想。 「我想成為繪師無非是一種選擇,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在社會期待與自我價值之間。」—— 黃朱平,2019 大四尚稱懂事,朱朱仍同所有新人懷抱轉身職場前的迷惘,2007天晴,朱朱信步鄰近校園的新莊慈祐宮,抬頭仰望,聖母慈眉於寶殿之上俯瞰眾生,朱朱靜默將內心困惑付於祝禱,神像與拜亭雖被柵欄圍起,仍能感到一陣無形的暖意自神龕襲來,「也是那時我生起『不然,我跟著媽祖去進香好了』的想法。」後續幾次她與媽祖高聳入雲的金身法像相遇於夢中,龍袍鱗甲的觸感漫出夢外,聲色鮮明之際卻始終無法看清聖母面容,「我想這或許是祂帶領我,繪出百變法相的契機。」 一回首,提筆踏路遍行百廟有餘,每年固定的進香時節、各域傳承百年的媽祖文化資產,朱朱以手繪陸續落定帶有集章之美的《作度人舟》(摺頁的媽祖裝幀圖集)、從早期線稿白描,後加入孔版印刷雙套色的《臺灣媽祖曆》;從茶郊至海港馬祖,臺灣頭尾至外島金馬,從島嶼上的書店、鄉里、藝埕駐村,直至2022年,讓海的另一端來

走讀好日/暗坑山谷中的神祕建築──安康接待室

圖片
圖說/進入 安康接待室前的隱蔽小路。 地方創生原是日文漢字,日本政府因應人口減少、人口過度集中東京、地方經濟衰退等問題,發展一系列地域活性化政策。臺灣也面臨相同的窘境,行政院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這項政策影響了一直在暗坑(安坑)耕耘地方文化工作的吳柏瑋。 吳柏瑋是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也是土生土長的暗坑人。「地方創生元年」讓吳柏瑋思考成立公司的可能性,庄頭文化公司因運而生,帶動更多年輕人投入暗坑文化行動,透過導覽、教學、社區營造等,活絡暗坑。 圖說/ 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吳柏瑋 。 白色恐怖時期,調查局曾在臺北設有三處偵訊刑求室,分別是民宅改建的大龍峒留質室、三張犂招待所,與隱身暗坑的「安康接待室」,安康不同於大龍峒與三張犂,安康地勢隱隱蔽、易守難攻,是山谷中的獨立區域,更是政治受難者靈魂拷問的現場。 親自導覽「安康接待室」是吳柏瑋的重要文化行動之一,透過建築結構布局與留存的設施,吳柏瑋鉅細靡遺解析作為「美麗島事件」、「一清專案」等知名案件的偵訊室,是如何讓人精神崩潰。 圖說/ 安康接待室設有等待問訊的休息室,門外的人可透過門上的透明窗戶環視休息室內部狀況。 圖說/偵訊室空間 。 ▋2024年「安康接待室」預約導覽 活動資訊 ▋ ※預約請洽 2024年 #安康接待室 #預約導覽  ═ 時間 ═ 2024年6月每週六、日 上午場:10:00-12:00 下午場:14:00-16:00 ═ 講師 ═ 吳柏瑋(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 注意事項 ═ 考量公共衛生與疾病防疫,若發燒超過37.5度者,建請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並取消參加本活動。 山區活動附近鮮少商店,建議自備水壺以持續補水。 本活動為【步行導覽】,建議穿著舒適之休閒服或運動服,並著球鞋、布鞋、慢跑鞋等便於行走之鞋款。 安坑為新北市山區聚落,建議攜帶防蚊藥品以避免蚊蟲叮咬,建議可穿著長褲並攜帶雨具。 資料來源/ 暗坑文化工作室 、 國家人權博物館

▋2024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27 改變 · 洄游界外 ▋ 沐潮品牌總監 西班牙檸檬-踏上朝聖之路,或許「獨自一人」是一種必須

圖片
圖說/ 沐潮品牌總監 西班牙檸檬 文.西班牙檸檬 圖.Unsplash_Jon Tyson/Envato Elements _diego_cervo/西班牙檸檬(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7 P.14) 飛過深藍色的地中海進入伊比利半島,零星的綠色點綴著沙漠般的黃色麥浪,從明到暗,或由深轉淺,一望無際的黃色波浪舒展開來的日光味道,輕撫著十幾個小時長途旅行累積的疲倦。2004年的一個盛夏,我來到西班牙,心情很乾爽。 來西班牙流浪之前,曾度過一段陰雨綿綿的憂鬱時期,當時只想拋下一切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獨自安靜,活著。不知不覺,在南歐暖暖的日光浴下度過十幾年的時光。 每當遇見人生迷茫時刻,步行──往前邁開腳步的身體動作,總能引領我一步一步走向內在的探索。「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更是一場800公里的心靈壯遊,過去古老朝聖旅者,紛紛踏上的贖罪淨化之路,在那段流浪的時光,「路」也呼喚著我一同前行。 圖說/朝聖之路又名聖雅各之路或聖地牙哥朝聖之路,被聯合國列為「巡禮路」世界遺產。 (圖片來源: Unsplash/ 拍攝者: Jon Tyson ) 「朝聖之路」中最熱門的法國之路,從法西邊境小城聖讓-皮耶德波爾(St.Jan Pied de Port)出發,翻越庇里牛斯山脈進入西班牙,終點在加利西亞自治區首府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裡聖雅各安息的大教堂,總長大約800公里,徒步需要30至40天,一路上皆有庇護所(albergues)提供朝聖者落腳過夜。從薩里亞(Sarria)走到終點,為期5至6日的腳程計畫約110公里,剛剛好里程數足夠取得官方朝聖證書的資格,成為許多人初次走朝聖之路的首選。 5月天氣,微涼多雨。與朋友結伴倆人從馬德里搭乘著臥鋪夜班火車,在睡夢中朝著北方前進,凌晨6點抵達了薩里亞。刻不容緩背起約10公斤的背包啟程,隨著黃色的經典貝殼標誌指引,開始了每日約20公里以上的旅程。一開始倆人還會閒聊,但雙腳漸漸傳來疼痛的求救訊號,對話逐漸減少,靜默專注在「走路」這件事情上面。 圖說/西班牙的鄉間小路,一幕幕的美景滋潤疲憊的身心靈。 (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拍攝者:diego_cervo) 第一日 疲憊不堪 倆人劫後餘生抵達庇護所,同伴不想受苦決定改為巴士之旅。當下,我心情萬

閱讀好日/日日好日X台灣雲端書庫,借閱贈獎活動!

圖片
圖說/日日好日X台灣雲端書庫,雜誌借閱贈獎活動。 上次分享的「 電子書免費借閱無上限 」日粉們跟上了沒?「電子書計次借閱」是縣市公共圖書館提供的電子書借閱服務,每次借閱將由圖書館支付出版社及創作者相應費用,但以往分配給讀者的借閱點數有限,難以滿足數位借閱實際需求。文化部推出「 擴大推動電子書計次借閱服務 」,打開電子書計次借閱點數上限,提高讀者借閱量,讓創作者與出版社獲得實際支持與收入,創造正循環,讀者有更多好書可以借閱。如何使用?▸▸▸ 文化部大放送,電子書免費借閱無上限! 圖說/目前在 台灣雲端書庫、HyRead都可以借閱 《日日好日》 。 (圖片來源: 擴大電子書計次借閱網 ) 《日日好日》和遠流台灣雲端書庫推出借【閱贈獎活動】,搭配文化部的借閱點數大放送,讓日粉免費借閱又抽獎! ═ 活動期間 ═ 2024.05.23-2024.06.23 ═ 活動辦法 ═ 活動期間使用相同帳號於「台灣雲端書庫」借閱《日日好日》電子雜誌5本(含)以上。 填寫 活動表單 。 填寫「 日日徵/真心事 」,並分享完成截圖於 活動貼文 留言處。 ═ 活動獎項 ═ 活動贈書(隨機1本):抽出 3 名 「聲音藏在」明信片套組(1份)+活動贈書(隨機1本):抽出 1 名 「聲音藏在」明信片套組(1份):抽出 2 名 詳情請洽 日日好日X台灣雲端書庫雜誌借閱贈獎活動 若借閱電子書卻未開啟閱讀,將被註記。沒有開啟閱讀的電子書達5本,系統會把帳號停權,停止借閱一個月。借閱雖然無上限,但資源有限,因此務必認真看待每一次的借閱,珍惜好書!

生態好日/松山文創園區X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看見你所不知的臺北生物圖鑑

圖片
圖說/ (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受到聯合國訂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啟發,《日日好日》2024年開設全新海洋保育專欄,首發邀請《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作者廖鴻基,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呂世明總經理,分享討海人的海洋保育實踐。 SDGs的前身是聯合國2000年推動的「千禧年發展目標」,2015年回顧成果,發現嚴峻的氣候變遷,造成眾多迫害, SDGs應運而生。 SDGs從2016年開始,將持續到2030年,17項目標包含消除貧窮、性別平權、海洋保育、司法正義等, 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圖說/SDGs 的17個目標。 (圖片來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 松山文創園區攜手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推出《新綠主義-臺北生物圖鑑集章活動》,即日起至6月16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16座消防栓箱,以水晶標本、生物巢穴及多媒體影音生動呈現園區內常見的特色生態。 圖說/《新綠主義-臺北生物圖鑑集章活動》集章卡。 (圖片來源:松山文創園區) 城市中的生態跳島──松山文創園區植被種類多達125種,昆蟲類型高達48種,全年可觀察到30至45種鳥類,其中包括保育鳥類,如臺灣藍鵲、黃鸝等。園區已落地達成13個SDGs項目,此次展覽也是園區對SDGs承諾的實際行動之一。 圖說/消防栓箱展吸引小朋友觀展。 (圖片來源:松山文創園區) 本次集章活動設有16款生物紀念趣味戳章,其中5款是特別設計的隱藏版疊圖套色印章。蓋上兩個園區的章才能看到完整的圖案,象徵著兩園多年來的合作和友誼,並透過影像的層疊展現生態故事,同時喚起社會大眾對生態永續的關注和參與。 ▋新綠主義-臺北生物圖鑑集章活動 活動辦法 ▋ ═ 日期 ═ 即日起至2024.06.16(日) ═ 領取集章卡 ═ 至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或是松山文創園區服務中心,出示按讚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及松山文創園區粉絲專頁,即可獲得集章卡,每個臉書帳號限領一份。 ═ 兌換禮品 ═ 集滿章可至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或是松山文創園區服務中心兌換雙園「生物藏寶地圖」各一份 資料來源/ 松山文創園區

▋2024 春季號 ▋人物專訪 ▋NO.27 改變 · 凝流之間 ▋ 家吶子台式居酒屋主理人 劉哲豪X周盈君-長於沼澤,匯聚南萬華芳味的臺派食域

圖片
圖說/ 家吶子台式居酒屋主理人 劉哲豪 文.陳鈺潔 圖.石育安(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7 P.4) 在臺北市一隅,有一塊多水之地曾經盛開著茉莉花。日治時期這裡是一片花園,故稱西園、東園、雙園,在更早的時代,平埔族稱此地為沼澤之地,古語「加蚋仔」(ka-la̍h-á)沿用至今,未來也將在捷運線上保留「加蚋站」的命名。 南萬華東園街一帶,有著獨樹一格的文化特色。這裡在過去是永和板橋一帶居民進入臺北市的必經之路,繁盛時期一條街上有數十家銀樓與數家戲院,熱鬧不輸大稻埕。而後因為萬大路的修建,此地逐漸沒落。 即使如此,農業時期家戶互助的凝聚力仍傳承於本地人的血液裡,一群年輕人引用此地曾由五個農莊聚落組成的背景,成立六庄協會協助地區復興,也建立了「加蚋仔商圈」,每年10月舉辦熱鬧的嘉年華「加蚋祭」,解封被淡忘的故事與文化,讓更多人再次認識這裡。 在地出身的老闆娘Ashlyn與老闆Chris在此地開起「家吶子台式居酒屋」,如同牆上貼的一句「歡迎回家」用溫暖的燈光與食物,將家的感覺帶給所有來訪的人。 圖說/店內牆上的掛畫為Ashlyn與團隊共同設計的插畫作品。 加蚋仔長出的家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裡晚上9點就是漆黑一片。」初到之時,加蚋仔只是一片寂靜平凡的住宅區,要在這裡開一家營業到深夜的居酒屋,著實是不小的挑戰。老闆與老闆娘原先都讀設計,老闆Chris有著開一家小店的夢,由老闆娘Ashlyn尋覓店址後找上這裡,場勘時原為外地人的Chris便被這裡的氛圍吸引,「這裡的街道像是時空凍結了一樣,部分店家還保留手繪的老招牌,老城區步調比較慢,很安靜。」兩位家吶子主理人逐日將原址的歌友會改造成一樓餐廳、二樓倉儲、三樓辦公室的多用途建築。「像這排房子其實是臺式傳統的十連棟建築,後門都是相連的。」整條街上多是現今臺北市區少見的店屋形式,家即是店面,居民都相當熟識,從小一起長大的年輕人也格外緊密。 圖說/家吶子的好味道出自老闆 劉哲豪和 周盈君的攜手打造。 由於兩人都喜歡喝酒,營運家吶子之前就會到各地農會或酒莊探訪好喝的酒品,如今他們自己設計酒標與酒廠合作,甜酒釀成了店裡的招牌。「臺灣的酒因為缺乏包裝與宣傳,較少為人知。其實臺灣是水果大國,水果酒與原民的小米酒都很值得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有了臺灣的酒,理當配上臺灣風格的料理,「臺派」是家吶子的堅持。臺式泡泡豬有高麗菜的爽口感及鹹甜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