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2024 秋季號 ▋文化連載 ▋NO.29 家的形狀 ▋文史達人 魚夫- 繁華都市中的百年傳統菜市仔--臺北中山市場

圖片
圖說/本書透過作家之眼,探看這些日治時代即有的市場建築、人文風情與飲食特色,認識百年市場的前世今生和興衰起落,隨著文字體驗在地台灣味及美食風格。 文/圖.魚夫 授權.遠流出版《台灣百年市場:從北到南,和魚夫一起探看25個流轉百年的菜市風華》(紙本連載請見《日日好日》No.29 P.28) 台北中山市場本來是大正時期的「御成町市場」,到了昭和時期更名為「昭和市場」。走過多年歲月,歷經老舊拆修與大火重建後,轉為今日樣貌。 現在的臺北中山北路在日本時代是通往臺灣神社的「敕使街道」,而長安東路則為「大正町四条通」,是當時最寬闊的大街之一。這兩條道路所形成的三角窗,面向中山北路一側的「林田桶店」是臺北少數從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手工木製桶店,十多坪的店面堆滿各式水桶、浴桶、飯桶、馬桶,乃至於蒸籠等,令人眼花撩亂。一九二八年開業,創辦人名為林新居,傳子林相林,現已薪傳第三代,三代目林煌一已經接手經營了。 圖說/書內插圖皆由魚夫繪製。 保留職人精神的林田桶店 從一九四二年深秋臺灣攝影家李火增所拍的日治時期舊照來看,這家店的建築到今天幾乎一模一樣。有建商曾經和林相林商議改建十二層大樓,還要分他六層,皆被拒絕,堅持傳承桶店的職人精神,臺灣鮮見也。 長安西路二號是山牆有著巴洛克式裝飾的三角窗房屋,約於一九二○年代建成。第一代主人開設藥局だるま(讀作Daruma,漢字寫作「達磨」),之後賣給臺灣生意人林根籐,專賣日本進口的巧克力和餅乾等,這在那個時代可是有名的高級零食店。後來林家投資事業失利,這房子轉了好幾手,竟至荒廢。二○○三年,企業家曾朝滿出面買了下來,並敦聘臺南來的古蹟老師傅費時八個月修復,修復後欄間牆上鑲有「滿樂門」三個大字,那是英文Monument的譯文,即「紀念碑」之意。後來這裡出現一家餐廳,我有回進入參觀,裡頭的人說整修時採用上等檜木,儘量留存圓形磚和用糯米、黑糖汁砌成的合土牆,彌足珍貴。 滿樂門對面路口則有了一些改變。緊臨中山市場旁靠北側大樓名為「中山大樓」,角落的部份現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中山一派出所,這座大樓今名「中山大樓商場」, 緊鄰中山市場東側的是一九六一年八月十日落成的,原為白色外觀,可能經過拉皮變成豬肝色。 中山大樓旁就是百年的中山市場了。因為這一帶的行政區域在日本時代名為「御成町」,從日本時代就是大官的高級住宅區,連蔣經國初來臺灣都住這區。這裡不但是重要...

展覽好日/循聲趨近夢迴之境──2021臺北獎首獎林彥君個展:洄鳴

圖片
圖說/2021臺北獎首獎林彥君個展:洄鳴,藝術家延續其深掘聲音與記憶關係的創作實踐,加以近期對夢與萬物靈的探索,以聲響捕捉無法眼見的幽微場域,邀請觀者白日做夢,踏足生與息、睡與醒、寂與聲臨界的夢迴之境。 (圖片來源: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洄鳴」自 12 月 14 日至 2025 年 3 月 2 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展出,此為 2021 年「臺北美術獎」首獎林彥君的全新創作計畫。 林彥君,現居臺北與柏林,目前生活與研究於墜落的狀態之中,墜落於沈睡、墜落於夢醒、墜落於未知。藉由創作,她慢慢地調頻至細微的存在與感知邊界的地帶,與萬物靈相遇學習。她的創作以空間裝置的形式呈現,其中包含雕塑、聲景、夢、表演、合作、與虛實故事,並著重於物質作品空間之外聲音與意識構造的虛空場域。 圖說/林彥君於倫敦金匠大學取得藝術碩士,近期展演包含:英國倫敦ICA 當代藝術學會、臺北市立美術館、德國柏林MONOM、德國柏林 Creamcake 藝術祭、立陶宛維爾紐斯當代藝術中心、德國柏林 SAVVYContemporary、瑞典馬爾默 Skanes Konstforening、德國慕尼黑 Britta Rettberg 藝廊等。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展由兩件作品構成 60 分鐘為循環的旅程,包含聲音雕塑裝置《夢鳴》 15 分鐘的聲響演出,以及空間聲響裝置《洄道》 45 分鐘的敘事。 《夢鳴》由 16 件音響驅動的翅型機械裝置與聲景組成,以錯落編排的聲波驅動翅膀結構拍動、發出振翅的微響,其中機械構造與藝術團隊「穀米」共同研發。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舉辦共眠聆聽實驗時,陪伴一隻蜻蜓度過牠此生最後半天的經驗。 空間聲響裝置《洄道》由林彥君與藝術家  Gediminas Žygus  共同創作,以曖昧朦朧的詩意語言探討隧道的存在形式,並尋覓現有知識體系的中介地帶。故事從在山洞躲雨的兩位陌生人展開,他們耳聞山中有個螺旋型隧道,走到中心處便能通往平行世界的海螺中,接著一直向外走便能抵達夢之海洋。由於洞穴的迴聲異常悠遠,他們臆測此地即為隧道入口,並決定一探究竟。 圖說/2025/1/11(六)14:30-16:30,將舉行「洄鳴—林彥君個展」藝術家座談,由人類學家謝一誼擔任主持人,本展藝術家林彥君,與藝術家東冬.侯溫擔任與談人,從夢、海、泛靈、多物種溝通等角度談...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YouTuber 小飛 (Xiao Fei)-「房子」只是一個建築物體,「家」則是一個生活理念

圖片
圖說/YouTuber 小飛 (Xiao Fei) 文.PEISSION 圖.小飛(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20) Home,從英文詞語追溯至原始日耳曼語的詞根 *haimaz,其含義是「家」或「住所」。回看語言的脈絡,古人透過有遮蔽的房子,建立出家的雛形與概念,他們對家的想像是具體而務實。 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現居臺灣臺東的小飛,對家則有不同的解釋,尤其年輕時就流浪各處的他,祖先們所定義的家,對他來說比較像是“House”。甚至一談到他臺東的家,他說:「我不稱它為房子(House),而是家(Home)。因為“House”就只是一個建築物體,“Home”則是一個生活理念,我想住進去、經營的生活方式。」 家,隨著每個時代流轉,因而有了重新定義的歷程。而小飛則用他人生的大半歲月,身體力行走遍大山大海,去體驗何謂「家」。 圖說/來自美國的小飛,從小就生活在大自然的場域。 從家出走,在旅行的路上 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以色列人,從六歲開始小飛來往於以色列。對許多人來說,所謂的旅行或安排一趟Gap year是人生中的大決定,常常在說出口之際,即開啟一番家庭革命。不過在小飛的生命歷程,他深受以色列人的旅行價值觀影響,長途的移動與冒險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以色列是個很小的國家,加上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移民到這,所以以色列人習慣出國。不像美國非常地大,美國人不需要離開家就能體驗到不同的風景。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對以色列人來說,旅行跟背包客的概念如此平凡。」 21歲,是他展開獨自旅行的起點,「這是很正常的事,我就先買張機票,其他的事情之後再慢慢安排。這大概就是我開始旅行的方式。」It's not a big deal. 他重複地說,就像過往他曾說的“Just go with the flow”,做就對了。 圖說/親近山與海是小飛平衡身心的重要休閒。 旅行途中,尋找家的樣子 小時候住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郊區的小飛,周遭是森林與大公園,開車需要二十分鐘才到得了附近的大學城。現在的小飛,依然住在被大自然包裹的場域,輕易就能抵達山海撫慰自己,這樣的幸運與幸福,是他之所以留在臺灣建立「家」的原因,甚至在臺東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厝所。 在這裡,他可以隨興地開著車去野溪、山野或海邊進行戶外活動,沒有計劃,只有心之所向。「在臺灣你可以開車一小時,然後就到野溪中漂流幾個小時,再開車回家...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圖片
圖說/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 文.陳鈺潔 圖.顏子矞(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17) 大學為了帶營隊踏上這座臺灣東南方的小島前,來自高雄的顏子矞老師沒有想過這將成為他一生的志向。這座翠綠小島由蔚藍海洋環繞,生活純樸,卻因此凸顯人與人的熱情。他口中的孩子們有股不可思議的「黏性」,令他回臺灣後仍牽掛不已。2006年他以正式教師身分回到蘭嶼,在椰油國小創立「小飛魚展演隊」,故事甚至翻拍成了電影。如今18年過去,他在這裡建了自己的家,也在這裡持續實踐他的信仰。 圖說/2024年顏子矞領著「小飛魚展演隊」到夏威夷參加遊行活動,受當地民眾熱情歡迎。 從本島到離島,成就一生教育心志 「我不是擅長讀書的人。」顏老師大學念的是美術設計,因為帶團契的關係,大學開始走跳於偏鄉學校間,原民孩子們活潑樂觀,讓他在畢業前就萌生當老師的想法。然而非正式教職一年一聘,中斷聯繫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公平,他只好狠下心來念書,在孩子們遠距電話的鼓勵下,終於獲聘教職。 小島上的離別,錯身可能即是永遠 蘭嶼與本島間的交通很大一部分受天氣影響,飛機與船延誤多日都是家常便飯,一離開往往不知何時會再回來。這股不確定性使島上孩子們對離別更加敏感,顏子矞老師稱之為「離島情結」。大學那年他離開蘭嶼時,短短相處五天的孩子們在飛機外追著一路揮手直到消失在視線外,那畫面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了他決定回來的關鍵。身為教師,為了教學必須融入在地文化,一開始他選擇在部落內租屋居住,最終逐漸萌芽出建屋落腳的想法。不過蘭嶼的土地是家族共同繼承制,一塊土地持有人眾多又分散,曾經整地到一半才發現產權沒處理好,只好果斷放棄。然而像是上天的旨意一般,幾日後又傳來有間空屋的消息,「與其說是我想住哪裡,不如說是房子選擇了我。」在教會教友的協助下,這次他終於落實夢想,找到機會深根此地。 圖說/圖為每日能望見大海的椰油國小達悟族小朋友。 家的歸屬,人的溫暖 雖然在校時念的不是室內設計,他還是發揮設計專長用紙板建了自家房屋的模型,請工班打造出房屋的雛形,為了內裝又苦思許久,找來大學同學一同幫忙。然而蘭嶼與臺灣本島仍有許多運輸與溝通上的限制,從硬體完工到整個家完成,反覆中斷的過程一度令他萌生退意,好一番功夫才完成了一個望海的家。三層樓的獨棟建築與兩面偌大的落地窗,19坪空間單人居住已是綽綽有餘地寬敞,他選擇打通所有隔間,讓家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海...

閱讀好日/《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夜市〉節選

圖片
圖說/ 鄭開翔著作《街屋台灣》。從南、中、北、東到離島,從台灣特有的「扛棒」到鐵皮,以100張街屋繪圖,一覽台灣的庶民生活、草根文化、城市地景,重新看見被我們忽略的台灣街貌之美。 (圖片來源:遠流) 從小生長在屏東的我,對夜市最早的印象是每週日晚上出現在道路兩側的流動攤販,這種擺放在道路兩側的市集模式,屏東人稱為「商展」(siong-tián)。後來政府也規劃了一個區域,讓攤販在固定的空地上營業,形成了「夜市」。 夜市的攤販五花八門,分類也較隨興,可能賣手機周邊商品的隔壁是賣烤玉米,賣服飾的對面在賣章魚燒,逛街的人們沿途吃了幾道小吃,最後走到占地較大的遊戲攤玩遊戲。各家攤販為了吸引顧客目光,除了本身的招牌,更會製作大型的「關東旗」,遠遠望去各色林立,頗有日本戰國時期各路人馬豎起大旗的氣勢。 圖說/書內插畫,車輪餅餐車。 (圖片來源:遠流) 以前沒有什麼百貨公司或商店街,每到晚上想要找地方走走,夜市是為數不多的選擇。年幼時總期待父母心血來潮,帶我們姐弟三人去夜市,吃棉花糖、霜淇淋,當然也要玩一局彈珠台和迷你小火車。求學期間也時常和同學騎車去夜市,記得當時屏東的瑞光夜市周邊想要找地方停機車都很困難,裡頭更是擠得水泄不通,令人懷疑是不是屏東人全都跑來夜市了? 圖說/書內插畫,行動麵包車。 (圖片來源:遠流) 說起夜市裡的奇觀,過往甚至有賣藥攤販以「脫衣舞」作為噱頭,老闆舌燦蓮花的吹噓藥效,妙齡女郎在台上婀娜多姿的擺動身體。印象中曾偷跑進去湊熱鬧,但從未看到什麼火辣的畫面。如今,夜晚的娛樂選擇更加多元,夜市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屏東曾叱吒一時的瑞光夜市也早已熄燈,但對我來說,夜市仍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風景,更繫著許多人的回憶。 資料來源/ 遠流出版 《街屋台灣》 博客來: https://reurl.cc/Eg1odn 讀 墨: https://reurl.cc/74Mk1l MOMO: https://reurl.cc/yD67qq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話裡・畫外 ▋設計師 洪藝珊-以設計窺見世界,乘創作之流繪寫生命彩度

圖片
圖說/ 設計師 洪藝珊 走出設計以外的新路,與丈夫合力創業私廚品牌,圖為店內實景,手裡的麥茶也是搭餐好伴。 文. 陳鈺潔  圖. 洪藝珊/陳鈺潔(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24) 從喜歡畫畫,到將這件事當成志業,設計師洪藝珊選擇用一輩子親身繪出這個過程。 與其說繪畫是一門技能,不如說洪藝珊是因為創作才認識這個世界的。她不只是一個喜歡塗鴉的小孩,在許多人都還不清楚未來志向時,她便決心大學要念設計,讀了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動畫組,她窺見的是動畫與設計的未來。為了補足非科班出身的技能,下課後去畫室上課、學電腦,一路努力到了畢展,看見其他科系的展示,原來設計的展現不僅是一張海報或一段影片,而是和各種周邊、物件、故事結合後有無數的可能性。於是在大學修習完硬實力技巧後,她轉而到中原大學念商業設計研究所,學著在設計背後架構出被大眾銘記的價值。 做為一位接案設計師,她沒有顯著的個人識別或風格,而是柔軟地順應成各種模樣。可能是動物醫院也可能是復健診所,透過與不同的業主合作,她建立出一套自己的訪綱,了解他們對產業的看法、對公司的理想與故事、有哪些競品等,同時也必須學會包容與接納,配合業主的各種喜好配對不同的元素,最終呈現出合適的品牌風格與識別。合作的過程中她觸碰到各式各樣的產業,設計是一把鑰匙,讓她看見了更廣闊的世界。 提到有沒有什麼影響至深的創作者,她在創作中察覺自己對「錯視」有濃厚的興趣。荷蘭版畫大師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用各種幾何圖樣交疊出空間錯視的世界,似上似下忽內忽外,也是向電影《全面啟動》中那段永遠走不出的潘洛斯階梯致敬的元素,她近期也開始將這樣的風格表現在作品中。而她最常被大眾見到的作品是替松菸文創園區創造的角色「松鴨桑」,不僅推出貼圖,白色長脖子穿著卡其色工作服的松鴨桑更成了園區代言人,出現在各種指示牌和地圖中。 圖說/ 松鴨桑是 洪藝珊 任職於松菸時期的作品。 長年與各產業廠牌合作的經驗,讓洪藝珊熟習轉換各路色彩應用與形象打造,如水般的彈性讓她具備洞察業主需求的高適應性。 從讀書到就業,洪藝珊始終與設計為伍,沒想過其他選擇。偶爾遇到瓶頸,她也就放下電腦到外面步行,或接一些簡單不費時的案件轉換心情,就返回崗位了。若是未踏上設計這條路她會是什麼模樣?她給出了意外的答案「救生員」!原來她習泳多年,若有意外還有一技之長能養活自...

▋2024 秋季號 ▋食譜特輯 ▋來點幸福韓食,漫過寒露,正是時候品秋蟹--醃醬蟹

圖片
  插畫. 洪藝姍 文.彭閔熙(金太太)  插畫 .洪藝珊 授權.尖端出版 材料 洋蔥1顆切片 蒜頭去皮20顆 黃芪6片 乾辣椒5個 生薑3片 昆布5片 蘋果1顆切片 紅棗13顆 月桂葉5片 乾香菇5個 螃蟹6隻(約1200g) 檸檬1顆 調味料 醬油600cc 料理米酒50cc 果糖50cc 高湯1200cc 預先準備 將蒜頭去皮、處理乾淨,把薑、蘋果、洋蔥切片。 除了螃蟹與檸檬,其餘的食材全數放入鍋中用大火烹煮,水滾後轉小火再煮20分鐘。 從煮好的高湯舀出1200cc。 把所有調味料放入鍋中混合均勻,完全放涼備用。 作法 將清洗、去除腮與內臟的螃蟹,用腹部向上的方式放入保鮮盒中。 把檸檬切片後,放在螃蟹上。 倒入放涼的醬汁,冷藏3~5天,入會後食用。 小撇步:剩餘的醬汁有大妙用。螃蟹鮮美的味道隱隱滲出,融進萬用醬汁中。就用它做醬油水煮蛋吧,太好吃了!如果存放在冷凍庫,可以延長保存期限。食用前一天轉移至冰箱裡解凍。

展覽好日/世界陶藝創作者的造夢平臺──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圖片
  圖說/陶博館自2004年辦理「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透過國際作品徵件及策展邀請比件、作品發表展示平臺及相關教育推廣活動的推出,將多年建構鶯歌及雙年展品牌形象之成果推向國際,對於入選、得獎藝術家及作品而言也受到國際陶藝界高度重視及注目,累積至今計超過3000人次參賽。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為臺灣陶藝界兩年一次的盛事之一,在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盛大開展!本屆為作品競賽,共有來自66國、1,216件作品熱烈參賽,創下此展歷年最高的徵件數量。評審團由7位享譽國際之陶瓷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經過兩階段審慎評選,最終選出74件高水準作品於現場精彩展出。 圖說/右邊展品為加拿大籍藝術家梁定國之陶藝品--《我們,結婚了2》 首獎由來自日本的佐藤雅之獲得,作品《殼之巢22-05(喧騷)》由多個如蛋殼一般光滑的繭狀個體連結而成,外殼潔淨溫潤,彼此相互結合成為堅固巢穴,透過光影變化展現作品生命力。 圖說/佐藤雅之:「我一直努力在我的藝術作品中表現對稱和不對稱,細節中的力量和精緻、堅固和脆弱、正面和背面、光與影。我希望表現這些對立元素之間的對比。」 金獎作品為權真姬《概念核心_甕》,由兩件甕器結合,跳脫韓國傳統甕形,以精細手法將細薄瓷土條分層堆疊。 圖說/權真姬:「 我的作品是反覆步驟的結果。 在選定一組顏色之後,我將狹窄的土條堆疊成不斷擴大的同心圓,創建一個粗略的錐形。隨著一條土條落在另一條相似幾何形狀的土條上,顏色和空白的空間融合成單一結構。我的作品是由一層層小小的層次構建而成的,加上它們的小開口,引起了一種建築感。 」 銀獎作品為黃婧《回#12》,外型宛如中文「回」字,也象徵生命循環,展現陶藝家獨特的技法與陶瓷媒材的細緻度。 圖說/黃婧:「《回》是一系列的作品,它們沒有開始或結束,而是強調蜿蜒的道路本身。」 銅獎作品為尤利婭.巴蒂蘿娃與馬拉特.穆哈梅托夫的雙人創作《白鳥III》,展現鳥類的輕盈型態,羽毛的輕盈與底座的穩重形成強烈對比。 圖說/巴蒂蘿娃與馬拉特.穆哈梅托夫:「我們將自己的雕塑視為多個元素不斷改變形狀的運動。我們只是追隨這種動態,而不干涉其中。這一系列的鳥類雕塑或多或少地與鳥和自由心態的印象有關。」 藝術家運用不同製作技術,挑戰陶瓷媒材的各種變化與可能性,呈現陶瓷的光滑與紋理,展現穩重與輕盈的樣貌,透過「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跨國交流,匯...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序述計劃總經理 董紀威- 穿透設計,共鳴出家的凝聚和敘述

圖片
圖說/ 序述計劃總經理 董紀威 文.張乃予 圖.石育安(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14) 家,是做自己的地方,也是形塑自己的所在。 家,是庇護所,也是讓家人有能量再出發的補給站。 夢想中的家,往往是一輩子努力追求的,也是和心愛的人一起分享的空間。 透過設計師的視角,能更清楚地看到家的重要價值如何被塑造。 「設計師是協助讓空間成為更好生活容器的一群人!」──董紀威 這次專訪走進辦公室前,先聽到流行音樂的律動,接著進入彷若新創公司的辦公室空間,有著潮流店愛用的LED顯示器、可以馬上把想法列印出來的3D印表機,場域內擺著眾多裝潢材料樣本來了解彼此搭配和諧度,透明牆面上寫滿註記和貼滿設計需確認的細節照片。想像著跟不同業主和工班們討論的情節,即使多數時刻處於高強度、快速切換溝通頻率的狀態,董紀威還是給人非常放鬆、令人想侃侃而談的感覺,試想這應該就是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所獨有的對話氛圍營造術。   「序述計劃」榮獲頂尖國際和國內設計競賽之室內設計大獎,主要負責跨國企業辦公空間、零售精品門市、私人住宅等類型為主,好奇探問這方有趣的公司名稱由來,創辦人董紀威提及:「我們是個浪漫的行業,但案子終究是需要落地完成的」。「序」代表了排序,「述」則是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敘述,「計劃」則是可以看到未來景象的意思。在了解需求之後,有時甚至是心理諮商般,提供專業建議和讓人看到美好未來的可能性。 圖說/《船境之外》作品裡,董紀威從遊艇護欄獲得啟發的皮革樓梯,樓梯的扶手、欄杆和踏面皆由義大利進口馬鞍皮製成,一針一線請師傅現場縫製。 「運用終局思維,透過室內設計讓家人的凝聚力更好,把家打造成充滿儀式感的空間。」──董紀威 從許多室內設計社團或是分享都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設計師作品,像是北歐風、無印風等,詢問董紀威擅長的風格,他給我看了同一個業主單身時冷峻的紐約Loft風,和結婚生子後明亮的溫馨北歐風,迥異的成品令人驚艷。他擅長Fusion(混搭)的作風,重點是透過一個工作方法,了解業主真正的需求和希望的調性後,量身訂做貼近每位業主的真實生活狀態,並且提供獨特建議來凸顯業主的風格。   董紀威認為家的設計是以人為本,不僅僅是建築材料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寄託和故事的延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都是設計師對居住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對美學的極致追求。例如家人是否有左撇子、用廚房的習慣、兒女...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家的樣貌 ▋紐約愛樂小提琴家 黃薏蓉- 是「家」讓音符飄揚,琴聲從曼哈頓送往世界

圖片
圖說/紐約愛樂小提琴家 黃薏蓉 文.柳希莫依 圖.黃薏蓉(紙本訪談請見《日日好日》No.29 P.10) 回家了,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就是坐了快20小時的飛機,聽到長榮機上終於播放『望春風』。」那些見不到家人的日子,一股腦兒地往胸腔裡塞思念,「想家,就是每一個從櫥櫃裡拿出『義美小泡芙』的當下。」原以為思鄉是一條明亮修長的絲巾,一路飄揚到臺灣,在返家的班機上,小提琴家黃薏蓉才明白鄉愁是滔滔大江,望春風的琴聲拉開閘門,思念從胸口潰堤、氾濫。 圖說/圖為薏蓉在紐約愛樂表演照。長期坐著拉琴,比站著拉琴更容易受傷,必須注意頸椎、背部與大腿的保養,薏蓉平時會透過瑜珈或皮拉提斯來訓練核心與拉伸。 不只是有潛力,還要值得被留下 離開臺灣前往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那一年,黃薏蓉還是稚氣未脫的18歲少女,「波士頓是一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地方,麻省理工、哈佛、柏克萊音樂學院,許多頂尖的學校都在這裡。」小小的肩膀,在龐然的波士頓大學城底下,顯得無力又渺小。之於美國,臺灣的藝術是還正渴望長大的青少年,「剛到美國時,覺得自己有許多不足和需要學習的地方,但也因為在思想自由的臺灣長大,讓我更能夠接受不同的文化衝擊。」薏蓉珍惜每一次的萍水相逢,她是實驗室裡的研究員,把自己滴入燒杯中,和不同文化碰撞、反應,甚至爆炸,萃取出個人專屬的成長劑,一飲而盡,「這是所有學習歷程裡,我最享受的一段求學時光。」四年來的涵養收束進行囊,黃薏蓉踏上下個旅程⸺紐約茱麗亞音樂院。 「不同於波士頓的寧靜,紐約是個吵雜且忙碌的不夜城。人才濟濟,大家都想在這裡有一席之地。」藝術碎片俯拾即是,走進巷子整面牆的塗鴉映入眼簾;聞聲轉頭,發現爵士樂原來是從地鐵出口方向傳來;抵達排練場地前,正好撞見慾望城市的電影劇組,「連明星的登場,都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而茱莉亞音樂院位處的紐約林肯中心,同時是紐約愛樂、大都會歌劇院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所在地,黃薏蓉正是在如此地靈人傑的藝術殿堂,鍛造、打磨成為值得被紐約留下的人才。 圖說/圖為中國新年音樂會後台合影。一開始是薏蓉的哥哥先學小提琴,哥哥並未繼續學習,家裡的小提琴交到薏蓉手上,於是薏蓉從7歲開始正式學琴,相比音樂學院其他同學3-5歲即開始學琴,薏蓉的起步時間稍晚。 依靠韌性,步步前行 「畢業後,我經歷了一段考驗心性的Gap Year。要找工作之前,必須先瞭解自己是誰?未來想要追求什麼樣的生...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圖片
    ▲ 本季訪者.冰川嚮導 Tina . 🎙🏍 🥾 本期主題預告 S/S/ Issue 🧏🏻‍♀️ 🎼 🧏🏼‍♂️請持續關注臉書 欲聆聽 #Podcast,請至「 日日Gooddaytalk 」,想閱覽採訪精彩照片鎖定 #IG 動態(@edisgd.mag)  👉🏻 各方通路詳見底下連結 ☀️連結大匯集請見→ https://linktr.ee/edisgd.mag . ☀️支持日日好日→  https://ppt.cc/fuTSIx ☀️好日追蹤 FB→  https://ppt.cc/fSAb4x ☀️更多好日追蹤 IG→ https://reurl.cc/py48Xd ☀️日日說給你聽  https://reurl.cc/9rL4Yj . 📚日日電子雜誌 線上讀 ▸讀冊生活: https://bit.ly/3T8Qe0u ▸KOBO樂天: https://bit.ly/3T7dbB2 ▸readmoo讀墨電子書: https://bit.ly/3uLfsZh ▸24reader: https://bit.ly/3SLT75L ▸Hyread Ebook: https://bit.ly/3uOP7td ▲ 本季訪者.水下攝影師 吳永森(左)水下工作實景 ▲ ▽▲ ▽▲ ▽▲ ▽▲ ▽▲ ▽▲ ▽以下為▲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 ▽▲ ▽▲ ▽▲ ▽▲ ▽ 基隆 太平青鳥|基隆市中山區中山一路189巷135號 圖們咖啡|202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551號 見書店|基隆市仁愛區仁二路236號 橡果咖啡Acorn Coffee|200基隆市仁愛區孝二路98號 臺北 紅氣球書屋 (台北華山店)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 華山1914園區中1C館2樓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2號 _ 行政貴賓廳 爐鍋咖啡 Luguo Cafe音樂廳門市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_ 本季新增 長榮桂冠酒店(台北)|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63號 台北中山雅樂軒酒店 |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一段45號5樓 藝大書店|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草山行館|臺北市北投區湖底路89號 三二行館|臺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2號 加賀屋 | 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