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2022 《日日好日》跨年號 索取地點_2022.01.25 索取開跑

圖片
基隆 太平青鳥|基隆市中山區中山一路189巷135號 小獸書屋BBBooks|基隆市信義區義九路2號2樓 見書店|基隆市仁愛區仁二路236號 臺北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臺北市北投區光明路251號 藝大書店|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大地酒店|臺北市北投區奇岩路1號 草山行館|臺北市北投區湖底路89號 三二行館|臺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2號 好丘 Good Cho's 芝山店|臺北市士林區德行西路42號 好樣秘境 VVG Hideaway|臺北市士林區菁山路136-1號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光點台北(台北之家)|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歌舞浪潮表演藝術中心|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50號2樓 國家書店|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 三民書局復北店|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386號 銅鑼灣書店|臺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5-1號10F 窩著咖啡|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97巷2號 未來咖啡Dream Cafe|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362巷22號 Library134 |臺北市中山區遼寧街134號 晶緻美學台北院所|臺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1-1號4樓 和逸飯店台北民生館|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178號 MAJI集食行樂|臺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大稻埕戲苑|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1號 小藝埕ArtYa Bookstore 1920s|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4號 浮光書店|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47巷16號2樓 文魚走馬|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12號 別所Shelter|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51巷18號 角公園咖啡|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131號2樓 Star Hostel信星青旅|臺北市大同區華陰街50號4F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臺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光點華山電影館|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 青鳥書店|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2樓 三民書局重南店|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61號 明星咖啡館|臺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5號 和逸飯店台北忠孝館|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31號 西門紅樓|臺北市萬華區成都...

一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年度最愛選書 《一切皆有可能》看追尋美國夢背後,小人物日常裡的心事回聲

圖片
我們都是患著牙疼的靈魂,過往的恥辱靜靜碾碎我們。---- 普立茲小說獎得主 作者最新短篇力作《一切皆有可能》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Elizabeth Strout) 移居紐約的大作家露西.巴頓相隔數十年後,回到她極想逃離的故鄉。 在伊利諾州的這處小鎮上,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堪的祕密,一些不願面對的陳年心事,美國當代重要小說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平靜敘說著的每一樁日常,都有一個人的心因為脫軌而被撞裂,但也在他人的失落與恥辱中深感安慰──生命即是如此一再共振的痛苦回聲,孤獨而完美。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KamIdris@ka_idris // 我們都是一團糟,安潔莉娜。我們拚盡所能,愛得不完美, 我們都是患著牙疼的靈魂,被可怕的羞恥追趕著。 但這沒關係,聽到你痛苦的回聲,沒那麼孤單了。 // ▎作者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Elizabeth Strout)x 作者介紹   ▎                                                     圖片來源_ArtsBj.com 美國當代作家。1998年,伊麗莎白出版長篇處女作《艾米與伊莎貝爾》,獲《洛杉磯時報》最佳首作獎,以及《芝加哥論壇報》文學獎,並入選「柑橘獎」決選及「筆會/福克納獎」。2006年出版《與我同在》,登上全美暢銷榜,入選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她的第三部作品《生活是頭安靜的獸》(Olive Kitteridge)獲2009年美國普立茲小說獎,不但席捲全美暢銷書榜,暢銷百萬冊,原著並於2014年被改編成HBO影集《愛,當下》。 而後,伊麗莎白陸續完成多本暢銷作品:”The Burgess Boys”、《不良品》(My Name Is Lucy Barton)、...

《西北》書摘/「將人貼上各種標籤是司空見慣」 社會期待下,眾人內心藏著躁動與不安

圖片
七月是迷失的月份,她任由這些小小的改變發生。  這也可以說是米謝爾的一種夢想成真:他們確實往上爬了,至少他們內心的恐懼質量及繁複程度是提升了。黎亞的天性就是會把錯怪在米謝爾身上—他們開始變得警戒,他們裝上新買的鎖頭,他開始會去車站接她回家,就連過馬路時都會想辦法避開「某些人事物」,而且還不停討論要搬出去。 圖片來源_unsplash/Brendan Stephens 米謝爾待在電腦前的時間變長,他夢想可以撈到一筆意外之財,兩人就能乘勢搬到另一個更符合他胃口的都會郊區,意思是一個更「非洲」而不是「加勒比海」風格的郊區。黎亞沒有對此表示意見。她感覺像沉沒到了水底,七月是迷失的月份,她任由這些小小的改變發生。在上面發生,在水面發生,而她則行走在海底。  她還在悼念,非常痛苦地悼念。她不熟悉為動物悼念的規矩。一般來說,大家可以為貓悼念一週,狗的話,兩週算容忍範圍內 ,第三週就會有些荒謬,尤其在她的辦公室—充滿加勒比海精神的辦公室—所有比驢子小的動物都是有害生物。她正在為她的狗哀悼。她覺得自己會死於憂傷。每當在埃奇韋爾路上看到跟奧利芙幾乎長得一樣的狗快速走過,而且還在熱氣中一副難受模樣,她就會變得無法思考。  工作時,愛狄娜會瞇眼瞪著她那沾滿淚痕的臃腫臉龐發問,不會還是因為那條狗吧?就算是虛假意識好了,若要說此刻她的哀悼情緒不是為了狗,而是源自於其他一些什麼,對哀悼者來說仍沒有任何實質差異:她所熟知的就是奧利芙,她所思念的就是奧利芙。黎亞成了那種會在街上攔下其他狗主人,只為了訴說自己痛楚經歷的瘋子。 圖片來源_ unsplash @dawson2406 懷孕那條路不是通往前方,她希望永遠只有他和她。  某天結束在哈利斯登的教育訓練之後,黎亞走回家,卻發現自己迷失在後街小巷中。她隨意挑了幾個路口連續左轉,只是為了讓自己保持移動,同時為了擺脫一個身穿連帽衣但其實百分之百無害的陌生人。 接著那間奇怪的小教堂又出現在她眼前,鐘樓敲響六點的鐘聲。她走進教堂,半小時後出來。她沒有告訴米謝爾或任何人,但她之後幾乎每天都這麼做。 七月底時,米謝爾堅持表示他們必須放下傷痛,他們必須往前走了。黎亞同意。他們申請並排上了健保署提供不孕治療補助的等待名單,但每天早上,她鎖上浴室的門,吃她那粒小小的避孕藥丸。那些從娜塔莉家浴室藥櫃偷來的眾多小盒子就藏在她...

編輯帶路/踩點清、日時代疊合的「大稻埕街區」 傳承200多年的「泉州手路菜」原味重現 

圖片
位於迪化街上的餐館「同安樂」重現傳承200逾年的陳家私房菜,也是泉州飲食文化的縮影。攝影_石育安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開始張羅年夜飯,而現代家庭的備菜方式也漸趨多元,加熱料理包就能輕鬆擺出一桌佳餚,當然也能走進菜市,在店家吆喝聲中與洶湧人潮裡,感受濃濃的年味與人情味。   而位於臺北大稻埕的迪化街便因舉辦年貨大街,成為不少人買辦年貨的首選,今年更高掛起彩繪燈籠,攤商營業時間也拉長自晚餐過後,早上能一睹清朝與日治時代交疊的街景,夜晚則能沿路踩著彩燈與街燈投射的光輝,一日行旅之間穿插的飲食更得考究時代,才能感受到繽紛而復古的年味。 迪化街因舉辦年貨大街高掛起彩繪燈籠。圖_日日好日 農曆新年走進菜市,在店家吆喝聲中與洶湧人潮裡,感受濃濃的年味與人情味。攝影_石育安   品嘗傳承200多年的泉州手路菜  除夕夜裡一桌飯菜便是一個家族的記憶與文化,走進迪化街尾段的同安樂,無論以簡餐形式,或是夥同親朋好友辦起桌菜,都能一窺昔日大稻埕酒家菜的風華面貌,找回遺落的餐桌風景。 門楣掛著繡有同安樂店名的八仙彩掛布。攝影_石育安 同安樂之所以能夠復刻自清朝兩百逾年來,深根於大稻埕的泉州飲食,皆是因為第九代陳玠甫心想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隨著古調南音滑入耳輪,也跟著走進陳家故事,店內空間布置並非刻意搭建的場景,更像是陳玠甫為了記憶家族,在自家擺起的象徵物件,好比先祖衣飾、過水(天井)下使用過的長桌,曾祖父陳培根的詩句,以及記載陳悅記商號茶業、興書院的《臺灣日日新報》,透過重現陳家記憶,也得以照見整個大稻埕的歷史記憶。 凌摩老師府「樹德之門」匾額。攝影_石育安 而陳家菜的風味來自客家籍的母親,揉合陳家其源自福建泉州同安的飲食特色,菜譜單靠口傳至今已有九代,由於手工繁複、味道精緻,廚房裡仍是由陳媽媽親自把關味道,重現陳家私房菜與大稻埕文人雅士杯觥交錯下的酒家菜,陳玠甫講起自家菜早已是倒背如流。 好比來自福建漳州石馬的特色食物的石馬卷,他說:「真正傳統的石馬卷跟外頭不一樣,會把洋蔥、 荸薺 與各種絞肉剁碎,一起去蒸煮再炸,所以不僅多汁,層次感更豐富。」而糯米燉雞以閩南語發音為泔雞「泔是閩南語,指糯米粥或是白粥,用濃稠的糯米湯去燉雞,油跟米湯完全融合,雞湯就不油了,我們用吐司、帶鹽奶油,跟清淡的雞湯蘸著吃。」陳玠甫話音剛落,音調忽又揚起說道:...

攝影好日/獨立樂團導演X攝影師「邵安澤」 褪去主唱身分,用自己的方式再造獨立音樂王國

圖片
「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創造一個美好畫面,而不是在記錄一個美好畫面,這段可能會被 Diss 到爆,不過沒關係, I Don’t Care !」回顧邵安澤受訪畫面,獨到的攝影觀點和帶點反社會人格的性格,支持他持續在獨立音樂圈創作、付出。 2019 年,他以作品《 ARCHITECHTURE OF MUSIC 》,在「莫斯科國際攝影大賽」( Moscow International Foto Awards )獲獎,成功的將國內獨立樂團推向世界。 邵安澤目前是「 FUTURE AFTER A SECOND 順轉未來」的隨團攝影師兼樂手,偕同樂團曾兩次獲獎,他坦言樂團刻意挑戰較難的編曲,以及多樣的舞台動作,其實就是想向世界證明,「我們亞洲人不是省油的燈。」 曾經,他也是樂團主唱,卻個性慢熱,自嘲憨慢講話。 2015 年樂團解散之後,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成為舞台上的焦點,但因為喜愛創作,而選擇成為樂團攝影師,以「安澤式」的方法繼續活躍在音樂圈。 因為當過樂團主唱,他知道經營獨立樂團的痛點及辛苦之處,也因為多數獨立樂手疏於行銷專業,而決定聯合另一位樂團攝影師邱律銘,為獨立音樂圈奉獻。談起樂團生存困境,除了預算,其次是說服樂團接受自己的作品與理念,「我自己不會想賺太多錢,甚至沒有賺也沒有關係,但我的點子常因為金額和成本太高所以很難去執行。」 某年,安澤與國內知名樂團「 EMERGING FROM THE COCOON 破繭而出」,到日本參加當地樂團「 Crystal Lake 」十五週年演出活動「 True North Music Festival 」,見識到高規格的演出模式及有系統的場地規劃。 他分享,即使是免費舞台,場地也非常大,燈光器材再普通也能感受燈光師的認真與用心,尊重每個前來演出的樂團;而付費區域的場地規畫,將多個舞台錯落架設在商品區和餐飲攤販,讓聽眾能在會場裡耗上整天,捨不得離開,大大提升了樂迷的購買慾,令人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用心與細膩。   在這段旅程中安澤也拍攝了「 EMERGING FROM THE COCOON 破繭而出」演出的珍貴畫面,在享受氛圍的過程完成工作,同時也是勉勵自己的一種方式。談起另一獨立音樂樂手身分,他自認實力也不輸線上藝人,「只是因為缺乏經費、缺乏資源,但我們更懂得自力更生 — 自己創作、錄製、接表演。」這也正是安澤認...

專欄好日/標槍選手「鄭兆村」 唯有低潮,才能贏來高峰的自己

圖片
  2020 年 3 月,突如其來的新 冠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讓東京奧運不得不延期一年,全球賽事接連取消,此後疫情傳播速度雖有趨緩,卻再次出現變種病毒, 2021 年夏天是否能順利舉行奧運再添變數。 「不可否認的,一開始有點措手不及的感覺,沒辦法接受。」現今亞洲標槍最遠紀錄保持人鄭兆村選手深有所感,對於運動員來說最現實的就是體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滑,已經邁入 28 歲的他,擔心會錯過黃金歲數,這可能是他能敲開奧運大門的最後機會。 「如果這次不幸又延期,奧運可能會再順延到下一屆、也就是 2024 年舉辦,到時候就不確定能參加了。」這趟征戰之旅對鄭兆村來說格外的艱辛,曾兩度與奧運擦肩而過,第一次是意外燙傷,半年不能流汗運動訓練,導致 2012 年時錯過倫敦奧運,但當時自認年紀輕,並沒有特別看重這樣的機會與天賦,「反正還有下一次。」他想。 再度挑戰 2016 年的里約奧運,被田徑協會列為重要培訓選手的他,常常被送到各國接受訓練。「一路從中國、芬蘭到瑞典,我的能力慢慢增強,成績也穩定了,但最後卻輸給了心魔:『太渴望馬上就成功。』,就在一次比賽中受傷,差點把運動生涯給斷了。」右膝的半月板撕裂,一度被醫生宣告可能回不去競技場上比賽,鄭兆村此時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擁有的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在臺灣,運動員沒有受傷的本錢,因為比賽是唯一能獲得收入的方式,這段復原期,他嘗試透過閱讀關於種種傳奇運動員的故事,希望解決自己的問題,卻發現,「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辦法複製,只有你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想要成長,只能親身經歷。 「唯有在低潮的時候,才能迎來高峰的自己,沒有路是白走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我成功的墊腳石。」 2017 年鄭兆村突破心魔,於臺北世大運男子標槍決賽中擲出 91 公尺 36 的成績奪金,成為第一位突破 90 公尺的亞洲傳奇。在 2019 年鑽石聯賽上海站奪銀,率先取得東京奧運參賽門票後,同年更於鑽石聯賽伯明罕站奪金,成為我國首位在鑽石聯賽奪金的選手,一路勢如破竹的他千辛萬苦回到奧運門前,命運的考驗又出現,新冠疫情爆發,賽事不得不延期。 「現階段就是靠之前的獎金在生活,又遇到這疫情,就不知道怎麼去支撐。」鄭兆村從高一開始便沒有跟家裡拿過生活費,倚靠比賽獎金及獎學金過活,原為桃園人的他,高二便獨自一人遠赴高雄受訓,最初因為成績並不突出,只能每兩週...

好日連載/公園地景研究學者 林芬郁 - 良田、墓地到綠蔭滿園 走進百年流轉的中山地景

圖片
近代都市公園起源於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都市因人口激增導致環境惡化,現代國家基於公共衛生、改善環境與人民身心健康而設置公園。1920年代歐美國家為抑制都市的快速擴張,紛紛採行「綠地地域制度」以解决都市化的弊端。 1930 年代與歐洲相隔 9 千多公里的台北,在同一時間裡也走進了人口快速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發展,台灣人開始改以汽車為移動工具,隨著交通體系對都市結構帶來的變化,城市逐漸向外擴張,此時執掌都市規劃的日本政府開始對臺北市的城市結構、佈局、景觀、交通道路,提出整體性的都市改造規劃,也將「公園系統」的概念引進寶島。 圖說1_「公十四」公園(現為康樂公園)預定地內有大小兩座鳥居,大鳥居屬於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塋域,小座為鐮田正威的鳥居,皆與三板橋的日人墓地有很大的關係 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政府意識到災後的民生安置與公園數量有所關連,開始將防災概念導入「大臺北市區計畫」,同時開闢多條通往郊區道路,並以公園道串聯公園與公園間形成公園系統 。   時間拉近至2021年,麥克風前的地理學者林芬郁教授,目前正端坐在離林森北路兩旁「康樂公園」和「林森公園」步行三分鐘可達的錄音室裡,訪談中聊起研究文化地景的核心,林教授慎重劃下重點「地理學研究的是『人、地』關係,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門學科。」 說著林教授拂了拂桌面成疊備全的資料,語氣輕巧像是細緻抹去歷史鏡面上久遠累積的塵埃,帶我們走入「康樂」和「林森」兩公園在清治時期歷史中的滄海桑田。兩公園現址和鄰近區域昔日稱為「三板橋庄」 , 當時多為農地 。 日治時期,兩公園規劃為日本人的共同墓地,現址還存有平行而立的兩座大小鳥居,是台灣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和其秘書官鎌田正威曾葬於此地的明證。       圖說2_日人墓地(村崎長昶(1913),《台北写真帖》,臺北 : 新高堂書店,頁36) 從農田、墓地直至如今的綠草如茵,此地還曾歷經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大量軍民,和部分北上打拼的島內移民也因找不到居所,拾起簡單的建材和木料隨即在空地搭建暫時的棲身之所,當時簡陋的門戶常能一眼望穿,住民將居家衣物晾於兩座鳥居的畫面時有所見,也由此塑造出人鬼共居的獨特景致,而居民守望相助,在鄰里之間互為看顧的緊密關係也成為難得的人情風景。 之後,隨台灣經濟榮景也迎來周休二日的新措施,為了民眾的休閒需求,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