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我心中的怪物!》紐約暢銷作家與怪物面具下,待理解的內在小孩們

如果大野狼與祖母是同一個人,小紅帽該如何順利長大?

圖片來源_臉譜出版

凱瑟琳‧吉爾迪娜遙想她開業的第一天,便滿懷抱負期待以一身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踏進診療室的第一位個案就跌破她眼鏡,不僅拒絕分享家族史,還對何謂壓力沒有任何概念。從這名個案開始,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讓病患痊癒,不如與個案一起解決問題,引領他們來到理解自己的大門前——重要的是,陪伴病患直到他們願意走向自己的那一刻。

凱瑟琳從新手心理師到年屆退休的二十五年間,不斷在心理學理論與臨床實作間犯錯及調整的過程。作者也記錄下五名來自不同種族、性向及階級的個案,他們在童年曾被遺棄、忽視、虐待,甚至遭受慘絕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雖然看似成功克服逆境順利長大,童年的創傷卻在某刻甦醒,使他們的人生再度迷航。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freestocks@freestocks

▎精選書摘  ▎上鎖

心理學在很多方面都像考古學,隨著你往下挖掘出每一段地層,細心地替出土文物撢去灰塵,你最終會找到一整個被埋藏的世界,看起來比小說裡寫的還要奇異。

--

彼得描述他母親期盼著他父親的死亡,他都罹患糖尿病了還餵他甜食,想加速這個過程,最後在他死時表示如釋重負,就好像這樣很正常似的。這位母親惡意的行為讓我反感,不過我不想在我們初次診療時就表現出我的擔憂。我需要跟彼得建立友善的關係,並且蒐集到家族史。我反而刻意輕描淡寫,指出他母親的態度有點嚴厲。但彼得為她辯護:「我母親希望我們得到最好的,還身兼三份全職工作。」我指出一天沒有那麼多個小時,他則說她同時做兩份工作,然後再做另外一個。他們家在安大略省的小鎮希望港(Port Hope)上,開了鎮上唯一一間加拿大中國餐館—結果這個地名成了一種反諷。


一次,彼得跟我說他父親本來在那間餐館裡掌廚,他母親則是服務生,還做所有其他事情來維持生意。她有空就會做細膩的串珠細工,賣給多倫多一間昂貴的百貨公司。她也趁夏天在一個大花園裡種植他們很多的食物(中國蔬菜),並且經營針對中式食品供應商的批發生意。彼得停頓了一秒,然後說:「我還記得半夜從窗口看出去,我會看到我母親戴著礦工的頭燈,連續好幾個小時採收植物跟拔雜草。」


「身兼三份工作,還要照顧小孩?」


他猶豫了,然後冷靜地解釋,廚房裡放了他姊姊的搖籃,後來餐廳裡還有張高腳椅。她不准說話或者發出任何聲響。「她總是很乖,但我非常壞。我還不到兩歲的時候會在高腳椅上旋轉,我姊姊卻靜靜坐在雅座裡。我記得我有一次用一張菜單摺了一台紙飛機,然後設法要讓它飛。我母親不能容忍餐館裡出現這種行為,她忙得團團轉,這樣會打擾到顧客。我就是不聽話。」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Anne Nygård@polarmermaid

我指出男生通常比女生更活躍,他的行為很正常。他禮貌性地點頭,然後重複他的固定台詞:「我母親做的是對家人最好的事。」我注意到他內化了母親的訊息,相信自己一直「非常壞」,因為他做了那個年紀每個正常男孩都會做的事。我問起她怎麼處理他的行為,他說道:「扣除關於紙飛機的回憶,從我最早有記憶以來,我都獨自被關在餐廳的閣樓裡。我母親會在早上留下當天的食物。如果她有帶我回家,我那時也都在睡覺。」我問他這種孤立狀態維持多久,他說一直延續到他五歲為止。彼得說他母親每天都把他鎖起來,因為他的父母必須從早上六點開始工作到午夜。


我在椅子上坐直身體、屏住呼吸,領悟到我眼前有個罕見的例子—一個在童年最關鍵的時期都被關起來的孩子。兒童心理學的兩位早期先驅,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與尚.皮雅傑(Jean Piaget)假定兒童發展有些關鍵性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構築在上一階段之上。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Jem Sahagun@jemsahagund


如果彼得從兩歲到五歲一直處於孤立狀態,他要跟上進度會有問題。他會錯過初期階段:依附(attachment)、情感連結(bonding)還有語言發展(language development)等等,這還只是其中幾樣而已。我們在孩提時代要學習在發展心理學上具有時效性的特定任務,這些任務全都有所謂的「窗口時期」(open windows),這些窗口會逐漸關閉。如果孩童錯過了發展某個階段的時間,事後要彌補可能會有極大的困難。舉例來說,被徹底孤立的孩童在語言方面通常會有無法彌補的缺陷。


在吸收彼得提供的驚人資訊以後,我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他。我手上這位病患的陽痿,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我讓他提高警覺,或者讓他覺得他很不尋常,可能會嚇到他。所以我謹慎地繼續進行,要求他描述記憶中那段獨自一人的日子。


「喔,冬天很冷,夏天很熱,」他說:「我被留在搖籃裡。我確實記得我學會爬過欄杆、離開搖籃的那天。我很開心,但接著我發現門被鎖上了,就難過了。」


「你早年最鮮明的記憶是什麼?」


「那是個很尷尬的記憶,但我想要老實說。」彼得接著描述,他必須用一個燉番茄空罐來排泄。他回想起來,那是個商用大容量的罐子,邊緣太過尖銳,所以他沒辦法坐在上面。「我為此非常擔心,因為如果我沒瞄準罐子,我母親會很生氣,而要是我割傷自己,她也會很生氣。」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Ryan Moulton@knarfy

我說:「一個沒有贏家的廁所系統。」

他稍稍微笑了一下,表示同意。接著他的臉恢復原本的面具狀態。「我記得我很害怕那個罐子,因為要是我害我媽要做任何額外的工作,她就會用竹鞭抽我,我會留下痕跡還會流血。」


我說這聽起來很痛,他又複述了他那句真言:他母親別無選擇,因為她當時設法要賺錢維生。她不能把時間浪費在他身上。他苦著臉說道:「我把絕緣材料剝下來做玩具的那一次,被打得最慘。我想要有個東西可以抱、可以玩。」


我插嘴說如果他母親有給過他玩具,可能會有幫助。彼得說他們很窮,所有華人移民都必須做出相同的犧牲,這是在加拿大唯一能成功的辦法。


當然,這不是真的。華人移民不必連續好幾年、一週七天、每天十八小時,都把他們的孩子獨自鎖在閣樓裡。就像蘿拉,彼得把他父母的病態行為正常化。這種忽視在他們看來很正常,而且他們想保護自己的父母。


隨著療程的進展,我開始詢問彼得怎麼看華人的移民經驗。到最後,我問他是否真的認為所有華人男性在人生前五年的大半時間都會被鎖在房間裡?他的回應讓我震驚。「呃,這是我的錯,」他低聲說:「我在櫃檯轉高腳椅,又到處亂跑。我母親負擔不起雇人來看顧我。我姊姊學會靜靜坐著。我學不會。」很清楚的是,他並沒有準備好要檢視這些很顯然是忽視與虐待兒童的行為。


圖片來源_unsplash.com-photos-Hello I'm Nik

▎作者/譯者介紹  ▎

|凱瑟琳‧吉爾迪娜(Catherine Gildiner)|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1948年生於紐約劉易斯頓(Lewiston),1970年移居至加拿大。於多倫多維多利亞大學完成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後,成為一名私人開業的臨床心理師,從業超過二十五年。曾為多家報章媒體撰寫文章,也曾在加拿大女性媒體社群《Chatelaine》開立專欄。著有自傳《太靠近瀑布 》(Too Close to the Falls)曾於加拿大、美國與英國出版,亦著有小說《誘惑》(Seduction)。 

圖片來源_維基百科

|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男人的四個原型》、《死亡禁地》、《復活》等書。

圖片來源/內文提供_臉譜出版 x unsplash
📜遇見更多從情感失能、學會感受,到走出創傷的重生之路的方法→https://reurl.cc/qO8XzN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