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四十年來與木為伍貴森木業
圖 JJ 文 李昱萱 |
「以前呀,在嘉義這邊,製材工廠大概就有40、50間,現在卻只剩沒幾間了。」見證了台灣林業的興衰,吳博文老闆語氣緩了下來,今年66歲的他頭髮已蒼白,走在好幾十公尺的巨大林木旁,小小的身影顯得有些孤獨。嘉義曾是全台檜木最主要的集散地,林業活絡帶動了製材廠、家具廠等中下游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近年在山林保育的聲浪興起,林業政策愈趨嚴格,光榮的過去終成了歷史上的一頁。
今年66歲的吳博文老闆,40多年前跟著大舅子來到嘉義,開始了木頭生意,「製材業就是將原木帶回來裁切成客戶需要的尺寸,我們會先用大型機具裁切,再用小型機具細工調整。」大型機具劃開大塊木頭,將龐然大物一分為二,看來陽剛、粗曠的製材業,其實得具有細緻的觀察力,吳老闆說:「那些裁切木頭的師傅很內行,一眼就知道要裁切成什麼形狀,尤其是做模板的木材,每塊的大小、高度必須精準,釘起來才不會造成高低落差。」每塊木頭都經過細細思量才「下手」,切好切壞全靠長年累積的手藝,每塊原木或多或少有些許差異,這是機器模仿不來的人工可愛。
木材成堆置放,採購可謂一場鬥智比賽,「買木不能單支單支買,這樣進口商絕對不會賣你,他要賣就是整批一起賣,所以我們要在腦中精算,假使買了這些木,能裁切成頂級、一般等級的木頭各有多少?這些都要靠自己的腦袋想。」若手中的是檜木就得更小心了,吳老闆無奈:「像做廟門就需要檜木,以前檜木很便宜,一呎才100多塊,現在要一呎3000多塊,漲幅30倍。」物價像一列頭也不回的列車,駛進黑暗隧道裡,讓這式微的行業更加看不見光亮。
鋸台不斷運轉、空壓機運作發出轟隆隆的聲音,高分貝的噪音恍如一首不受年輕世代喜愛的歌曲、紛飛的木屑不一會兒時間就將人包圍成了木屑人,在製材業工資以天計算,一天最少1500元,最多可達2700元,看似優渥的薪水卻仍門可羅雀,「你沒看到都是老員工在工作,這些員工都是40年以上的,大多從小就開始做學徒了。」冬天還好些,夏天的酷熱是宛如試煉場般難耐。
滿載原木的貨車進進出出,大型機具吊起木頭,若平衡沒有控制得宜,就有可能發生「人還沒跑下來,木頭就跑下來了」的危險情況,耳聞過不少驚悚意外,吳老闆說:「我們現在都很注意安全,要盡量平均木頭重量,不能上下傾斜,畢竟這一傷到可能都沒得救。」環顧四方,製木好漢彼此間話不多,每個人全心專注在手上的工作。
全盛時期,嘉義一條街上盡是木材行,孩子盼著早出晚歸的父親,對在地人來說,多虧木業才得以溫飽。產業終會跟著時代環境改變,一身好功夫是幾個十年磨成,絕不亞於日本的職人精神,在僅存的製木廠裡,製木好漢們是行動瑰寶,心中帶著一絲傳承的盼望,等待有心的年輕人上門。
貴森木業
嘉義縣水上鄉民生村忠孝街1之19號
05 - 236 - 111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