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好日/秋季特輯-國慶鳥‧灰面鵟鷹
遷徙是一趟生命之旅
文 │ 蔡乙榮‧Kai 圖 │ 蔡乙榮 秋季特輯 ⑤
政治、食安、高物價洗刷資訊平台,但每天對蔡乙榮先生都是一樣的,這些事並不打擾著他,這些年來不曾斷過的情誼,牠們每年固定在秋季遷徙過境恆春半島至南洋過冬,為了挨過家鄉季節性的食物缺乏,29個年頭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工作的蔡先生,每年9月及10月清晨5點至社頂自然公園的凌霄亭,展開將近8小時的數鷹。 蔡乙榮先生於2014年7月退休,觀鷹變成退休後的興趣。
灰面鵟鷹為猛禽是掠食性鳥類,在生態系統中位處食物鏈頂層,但猛禽個體數量較其他類群少而且左右著生態的平衡,因此更需要被保育與重視,去年2014年秋季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創計畫性調查26年來的新高,但過境猛禽中數量最多的赤腹鷹數量卻只有六萬隻,是近十餘年來數量最少的一年,相較於過往約減少了近十萬隻左右,以26年的數據紀錄來看,從前13年到後13年數量曲線趨勢是明顯上升,但赤腹鷹卻出現了驟減的現象,看到數據走向我們該讀懂的是什麼因素讓它變化而非過目即忘。
猛禽,是很好的環境指標:在高緯度地區繁殖的猛禽,若在冬季繁殖地有好的生存環境、食物與氣候條件就不會有遷徙,就像人一樣如果在家鄉有更好的發展,又怎會離鄉背井,氣候變數與颱風跟度冬地條件不佳,可能折損了北返群體,環境跟人為因素都有相關,人是受制於天候環境下的生物,我們依賴天然資源,卻也短視近利左右環境,過度開發墾伐搗亂了原本穩定的環境,過量的碳排放與汙染造成極端氣候與環境惡化,正困擾著我們也考驗著一同生存在地球上的萬物,再加上獵人違法過量的濫殺扼殺了生命,現階段來說環境惡化難挽回,最大的改善為禁止獵捕,這要歸功於71年墾丁國家公園的設立與78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完成立法,再加上國家公園在觀念與法令方面宣導以及相關的警政單位大力取締,讓遠道而來的嬌客能安然的過境度冬。
每逢十月國慶前後陸續飛往恆春半島的牠們,有個討喜的別名:國慶鳥,像是為了慶祝台灣的名字,名字後真正的意義是請愛惜羽翼,如果能喚起一些些你對灰面鵟鷹的印象, 今年秋季不妨到「墾丁國家公園」來一趟賞鷹之旅。
灰面鵟鷹學名:Butastur indicus
關於鷹,牠們的遷徙大致上可分為「起鷹」、「過境」及「落鷹」這三種, 起鷹, 清晨鷹從夜棲點出發,觀察時間在清晨,假設前天有鷹在此休息, 就稱「落鷹」,隔日清晨可看到「起鷹」,過境是指飛過此地不作停留(圖片提供:蔡乙榮先生)
關於鷹,牠們的遷徙大致上可分為「起鷹」、「過境」及「落鷹」這三種, 起鷹, 清晨鷹從夜棲點出發,觀察時間在清晨,假設前天有鷹在此休息, 就稱「落鷹」,隔日清晨可看到「起鷹」,過境是指飛過此地不作停留(圖片提供:蔡乙榮先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