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微」原創基地節專訪(下)/藝術家親解作品 直徑6.3米「極光光環」 感受新舊時空交會的松菸

圖片
今年5到7月,松菸歷經前所未有的封園,隨著疫情趨緩,2021「微」原創基地節正逢開園十周年,並且回應疫情時事。從10月6日起到明年1月16日,園區以「旅行」為概念,規劃出三條微旅行主題路線,包括「微原創基地節」和「松菸水水聚場節」的療癒之旅,還有「十周年系列活動」的時光之旅,以及搭配振興五倍券的「潮冬感謝慶」振心之旅。 長達103天的藝術旅行,也囊括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園區邀請19位藝術家、112組表演團隊,超過131位跨領域創作者,聯手共創63件藝術作品、138場表演。其中,《日日好日》專訪3件戶外藝術裝置的創作團隊,包括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以及成若涵作品〈家〉。 透過藝術家們分享各自與松菸的初次相遇和園區印象,並在沉浸於松菸歷史後,以新媒體技術和慢工紙雕等形式,轉譯心中所見所感。不分晝夜,等待觀者走進這座孕育文創與生態的都市綠洲,體驗專屬現場「疫」料之外的驚喜感受。 - 謝佑承與王中原的園區初印象 . 因為此次參展,相較以往,謝佑承與王中原更長時間閱覽松菸地景和紙上歷史,也自園區內望向商業熱絡的東區地帶,更深刻感受松菸如何穿梭時空,成為見證歷史與未來的中心點,並將抽象的時間感受,轉化為直徑達6.3米的光環裝置。走至園區中心的巴洛克花園,無論旁觀或置身作品之中,透過光影緩慢變化、流動,皆能感受空間、時間與光持續創造出新的迴圈關係。 松菸幾乎完整保留的使用感,是這裡獨有的 分享你與松菸的初次相遇和園區印象 ? 謝佑承(以下簡稱「謝」):2014年我在松菸有一次劇場演出,因此粗淺認識了松菸歷史,這次幾乎待了24小時,更能進入到這裡的空間狀況,並發現松菸其實保有很多使用上的感覺,是這裡獨有的。 王中原(以下簡稱「王」):今年是松菸第十年的話,我第一次來就是上大學後、八年前的數位藝術節,當時很多空間還沒開放,也在修復當中。那時去查過松菸歷史,好比特別請設計師在菸廠中間蓋巴洛克式花園,或說為了要沒有柱狀而使用特別的工法建築此處,對我來說,去探索這些奇妙跟我日常生活不太有關的事很有趣。 我們不是想要創造新的時間,創造標的物,我們在想,要如何透過作品,去回應現在這些東西。 謝佑承X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 來到巴洛克花園產生創作靈感,或是此前就有雛形?  原本松菸邀請我們做之前的閃電形狀裝置(〈高壓電

「微」原創基地節專訪(上)/藝術家親解作品 「AR互動裝置、紙雕」再現80年松菸故事

圖片
今年5到7月,松菸歷經前所未有的封園,隨著疫情趨緩,2021「微」原創基地節正逢開園十周年,並且回應疫情時事。從10月6日起到明年1月16日,園區以「旅行」為概念,規劃出三條微旅行主題路線,包括「微原創基地節」和「松菸水水聚場節」的療癒之旅,還有「十周年系列活動」的時光之旅,以及搭配振興五倍券的「潮冬感謝慶」振心之旅。 長達103天的藝術旅行,也囊括2021臺北街頭藝術嘉年華。園區邀請19位藝術家、112組表演團隊,超過131位跨領域創作者,聯手共創63件藝術作品、138場表演。其中,《日日好日》專訪3件戶外藝術裝置的創作團隊,包括郭佩奇與天衍互動的作品〈摩登時代〉、謝佑承與王中原共同創作〈Drifting〉,以及成若涵作品〈家〉。 透過藝術家們分享各自與松菸的初次相遇和園區印象,並在沉浸於松菸歷史後,以新媒體技術和慢工紙雕等形式,轉譯心中所見所感。不分晝夜,等待觀者走進這座孕育文創與生態的都市綠洲,體驗專屬現場「疫」料之外的驚喜感受。 郭佩奇與成若涵的園區初印象 藝術家郭佩奇與成若涵熟悉松菸園區紋理,卻是透過此次參展,才得以挖掘身後的歷史。八十年的光陰,郭佩奇以擅長的多媒體藝術打造〈摩登時代〉,透過AR濾鏡並以聲音感受時代氛圍;而成若涵則手執筆刀,細膩刻畫出〈家〉一般的松菸故事。在新舊共融的松菸,自由選擇以智慧科技或傳統慢工,一親往昔工業村八十年的風華面貌。 松菸就像我的朋友、我的家人。在家閱讀美麗手稿,裡頭收錄規劃圖、鍋爐房等建築圖 分享你與松菸的初次相遇和園區印象。  郭佩奇(以下簡稱「郭」):以往都是來看展,參與藝術博覽會,或是在亞洲首創展販賣我的周邊商品,因為這次創作才更加熟悉松菸。其實做這個作品(〈摩登時代〉) 需要大量文書資料,館員貼心提供超厚圖錄,封館期間, 我透過那本收錄規劃圖、鍋爐房等建築圖的手稿,來認識這個地方,那個手稿其實畫得很漂亮。   成若涵(以下簡稱「成」):十年前,松菸首次舉辦創意市集時,就來擺攤, 也在那時剛開始投入紙雕創作。 松菸就像我的朋友也很像我的家人 ,有時候去湖畔喝杯咖啡走走,再去地下街吃我最喜歡吃的麵, 只要兩、三個小時就覺得重新得到能量。 -- 郭佩奇與天衍互動〈摩登時代〉 透過聆聽聲音,就能連結到當時的時代氛圍。   -- 如何挑選六個圖像,而其各自代表的涵義為何? 松菸從日治時期(原名「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

「獨在異鄉為異客」我不是白人,始終是個異客 --2021臺北文學•閱影展《我是黑人》影評

圖片
  1958年的電影Moi, un noir《我是黑人》,是法國新浪潮導演Jean Rouch(尚.胡許)的作品,講述來自尼日的Edward Robinson,獨自遠赴他鄉展開新的生活,來到繁榮的象牙海岸大城阿比尚,像他這樣的尼日移工,只能在港口當搬運工人,對當時的他來說,阿比尚依舊是屬於外國人與白人的世界。 《我是黑人》並不是完全的紀錄片,卻很忠實地記錄了當時尼日移工的生活,Edward自己擔任電影的旁白與配音,來敘述自己在外地討生活的日常,來到見到大城市眼花撩亂的大樓,洶湧的人潮足以淹沒步伐,在港邊的搬運工扛著麻袋上船,貨輪載運著咖啡豆離去。搬運工們可能這輩子沒喝過一杯咖啡,卻每天搬運送往殖民母國的咖啡豆。 他們唯一的精神糧食是來自於下工之後的想像,有些人想像是自己是拳王,有些想像自己是FBI探員,因為在太陽升起後,他們的勞力、財富、女人都會被白人奪走,夜晚只能靠著幻想與酒精來麻痺自己,甚至Edward也並非他的本名,而是他幻想自己是五零年代的好萊塢巨星Edward Robinson,而為自己取的綽號。 圖片來源/光點台北 尼日是遠在西非的內陸國,對於臺灣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國度,大半的國土被撒哈拉的沙塵覆蓋,而位於象牙海岸的大城市阿比尚,是繁榮港口市鎮,對於內陸地區,阿比尚象徵著財富與機會,許多如同Edward一樣的年輕人從尼日的沙漠邊陲,來到了幾內亞灣的大港口謀生。 即便在今日,為了賺錢來到大城市冒險,仍然是很多人的夢想,每個人都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就像天堂。不過半世紀以前的尼日與象牙海岸,都尚未從法國的殖民統治獨立,仍是受到白人與種族主義控制的黑色大陸, 片中Edward時不時的唱起民謠,歌詞讚頌美麗的阿比尚,當初拚了老命來到阿比尚,無非是為了掙錢,諷刺的是其實來到阿比尚的日子,只能當個薪水極低的工人,比留在尼日還窮苦,片尾他回憶起童年,在家鄉的溪邊和其他小朋友跳水的時光,過著最簡單與美好的的生活,對比現在來到被歧視與壓迫的阿比尚,他的命就像每天被壓著的麻布袋,只是拿來裝咖啡豆,用完就被白人棄若敝屣,過著最低下階層的生活。 圖片來源/光點台北 導演Jean Rouch當時來到阿比尚,紀錄尼日移工的生活而拍出了《我是黑人》,藉此認識了Edward,或者可以說當時只是搬運工的Edward幸運的遇見了導演,拍攝完《我是黑人》後,他回到了尼日,隨後經歷尼日與象牙海岸獨立

千金的覺醒之旅 光點再現阿斯楚克編導莫泊桑名作 --2021臺北文學•閱影展《女人的一生》影評

圖片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Priscilla Du Preez @priscilladupreez 《女人的一生》是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經典長篇小說,敘述一位貴族少女戀愛、踏入婚姻、到心死、而後展開新生活的歷程,描寫19世紀女子在那個年代的無奈與選擇。作品迄今歷經許多改編,台北文學閱影展選擇播出法國電影理論大師阿斯楚克1958年的版本,亦是他的經典作品之一。 阿斯楚克曾提出「攝影機鋼筆論」,主張導演對電影作品有主導與獨立性,連帶影響後世對文學、漫畫非影像作品等改編成電影的觀點,電影自此誕生出自己的靈魂,而非其他作品的附庸。  圖說/Alexandre Astruc_圖片來源/維基百科/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re_Astruc 《女人的一生》開場是一片翠綠的草原,女主角珍跑在隨侍傭人羅莎莉前頭,風和日麗,傳遞出少女時期的珍對世界自由歡快的態度,一切如此充滿希望。她一路奔跑到海邊,跳上小船玩耍,結果不幸翻覆,被旁邊的漁夫救起,這裡埋下了另一個伏筆:珍的天真生活嘎然而止,她的人生宛如翻倒的小船,展開另一層轉折。在岸上,她遇見與家世平庸卻風流倜儻的朱利安,兩人一見鍾情,少女珍毫不掩飾對他的愛意,即便他有時沉默得令她感到不解與不安,卻仍一廂情願的相信愛能解決一切。                                                                   圖片來源/ 光點台北 這個版本並沒有交代珍的教育及家庭背景(原著中有提及珍受的是傳統的宗教教育,因此對世界保持單純的想像),觀眾看見的是一位貴族出身不諳世事的天真少女,直面迎上婚後生活的衝擊。婚禮當天珍甚至開心到不停往前走,忘記新婚夫婿還在後頭,這是影像的第二個暗喻,兩人對不上的步調與價值觀,終至傷感的結局。 圖片來源/ 佳映娛樂 婚後朱利安不改倜儻個性,處處拈花惹草,甚至看上珍的隨侍傭人羅莎莉,最後導致羅莎莉未婚生子被逐出大宅。發展至此,珍對朱利安已不抱期待,失去好友與父母的她斂起天真,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即便後來有了兒子保羅,她仍避免社交生活,一出門就急著回家,在冷僻的大宅裡,那至少是她可以主導的天地。朱利安則完全相反,他受夠了遠離人群的生活,再次看上朋友的妻子暗通款曲。 這一次珍甚至不再驚訝,她早已封閉自己的感情,只求繼

儀式感當道 旅日作家小野* : 我們缺的其實是營造「生活的高級感」

圖片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NordWood Themes@nordwood 低配的人生,也可以高配地活! 「別害怕 ! 任何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 *小野   (同名,非台灣作家小野) - ▎書摘簡介 ▎ 你是否因為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而乾脆用忙碌填滿每一個日子? 你是否因為努力卻得不到回報,而乾脆放飛自我、及時行樂?   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篤定、自由,且充滿熱情,是多數現代人的想望,而這就是具有高級感的生活,不需要用金錢堆砌,也不僅僅是追求儀式感,更不用掙扎在辛苦的夾縫間偶爾犒賞自己,而是腳踏實地地擁抱你想要的幸福人生。         旅日作家小野從內在情緒書寫至外在環境,從與自己相處到與他人交際,讓在忙碌中忘記好好生活的你,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把八十分的人生活出一百分的精采。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hanen souhail @hanenphotography ▎內文精選 ▎ 我家附近僻靜小街的街角處有家餃子館,老闆大叔看起來五十多歲,獨自一人經營著小店,將店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最主要的是,他家的餃子皮薄餡多、鮮香可口。第一次去這家店時,我有一種自己是「孤獨的美食家」的感覺。後來,尤其是冬天,我經常光顧這家店,漸漸成了熟客。 大叔從不與我攀談閒聊,只是低著頭默默做事,每次不等我起身拿餐具,他就已準備好碗筷醋碟,並且用雙手捧著放到我面前,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繼續去做自己的事。想必,這就是一個比較害羞的老闆對熟客的熱情招待了。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Brooke Cagle 我偶爾會對老闆的生活感到好奇,但也不想做個八卦且話多的食客。每當餃子的鮮香氤氳在店內熱騰騰的空氣裡,我就想起小林聰美主演的電影《海鷗食堂》。 日本中年女子幸江,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個街角開了家海鷗食堂。沒有客人光顧的日子裡,幸江依然自如地度過每一天:去市場購物,把小店裡的桌椅擦得一塵不染,打烊後去游泳,晚上專注地練習合氣道。當被問起為什麼會開海鷗食堂時,幸江笑著說:「只是不想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不忍再聽牛哭泣、救失明小豬,德國農場打造愛心庇護所陪動物玩耍

圖片
德國布特亞丁根半島(Butjadingen Peninsula)上有一座愛心農場,裡面的動物老的老,病的病,以前在其他農場都曾面臨被屠宰、安樂死的命運,送來這裡之後牠們被妥善照顧,不再需要為人類賺錢,反而活得自由自在。農場的主人揚‧格德斯(Jan Gerdes)說,以前曾聽了10年乳牛與小牛哭泣的聲音,心裡一直很不好受,後來下定決心轉型當動物們的庇護農場,成為牠們的好玩伴。 圖說: 小豬們從飼養場與實驗室被救出來後,終於能自由自在探索綠地。(圖片翻攝/Facebook_Hof Butenland) 他不忍心讓動物再為人類服務 轉型成愛心庇護農場  這座愛心農場的名字為「Hof Butenland」,收養了許多乳牛、種豬、雞與鵝、小狗等動物,牠們可以自由漫步在100英畝的草原,而且乳牛不再被刺激泌乳,小豬可以埋在乾草堆裡睡到中午,牠們都不需要再為人類提供服務。 農場主人Gerdes說,爸爸1980年時把農場交給他打理,他順應潮流轉型有機農場,盡力營造讓乳牛舒適的環境。不過,Gerdes發現這不是善待牛隻的最佳方法,他表示:「每次把新生小牛帶離乳牛身邊,牠們的哭泣聲讓我非常心痛,所以我接了農場10年後,我決定退出乳製品業務,停止傷害動物的野蠻行為。」 後來,Gerdes決定出售農場跟所有乳牛,直到買方開車過來把乳牛帶走的時候,他突然意識自己的做法不能解救動物,於是決定與同伴卡琳‧慕克(Karin Mück)將農場打造成動物庇護農場,專門收被市場淘汰、需面臨安樂死的動物們。  Gerdes分享,農場每隻動物都有名字,小豬Rosa-Mariechen是7年前從飼養場被營救出來的,當時牠有肺炎,身上還有老鼠咬傷感染的傷口;另兩隻小豬 Eberhard和Winfried則是被大學實驗室淘汰,因過去長期接受實驗,牠們目前幾乎喪失聽覺和視覺。因此,Gerdes說:「如果我們想拯救這個星球,那麼我們必須停止使用或食用動物,牠們的生命與我們同等珍貴。」 圖說:Hof Butenland農場裡,動物們常常一起散步。(圖片翻攝/Facebook_Hof Butenland 農場:尊重動物生命也是愛地球的方式 為了維持農場營運,Gerdes跟Mück成立「Hof Butenland基金會」籌款,他們在官網上推動「減少地球溫室氣體排放」、「動物不再是商品」理念,很受環保人士、素食者歡迎,漸漸在

《永遠的外出》關於那些突然離開我們的愛人,與失去以後的生活

圖片
  「去見已過往的父親,是我人生最初也是最後的返鄉。」--- 日本作家 益田米莉 「人們常用『內心開了一個洞』來比喻悵然若失,我也因為父親的死,心中開了一個洞。探頭看進去漆黑一團,所以也不知究竟有多深。 在失去重要之人後,益田米莉用自身經歷寫下失去的當下、以及在那以後的日子。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Karsten Winegeart 文章開頭作者前去探視因為罹癌,已住進安寧病房的叔父。為人隨和的叔父,隨著大家的話題一起笑著聊天。益田提到東京馬上要辦奧運了,叔父卻表示自己對奧運沒有興趣。作者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叔父並不可能看到兩年後的奧運。對其他人來說理所當然的未來,有些人是永遠無法觸碰到的。 某天上午,她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心裡已經有不祥預感。搭上新幹線後,益田終於體認到這次回去是面對父親的死,雖然希望父親能在她趕回去前撐住,但馬上意識到,那是父親的人生及時間,希望父親撐下來等她,是不是一個自大的想法?至此,她的眼淚終於禁不住落下。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Annie Spratt 但同時她開始想到工作的事:「原本因為父親身體因素打算拒絕的旅遊報導,看起來還蠻有趣的,應該可以接下來了」、「電車的銷售服務來了,點杯熱咖杯吧。」就算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因為集中力有限,且心理的防衛本能啟動,腦中會浮現其他感情。 益田米莉寫下這些,想表達這並不是不對的,而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情緒。曾經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以及總有一天會經歷這種痛苦的人們在閱讀文字當下,將不自覺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至寶,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 . ▎內文精選 ▎鯨魚之歌                 圖片來源 / unsplash.com-photos-Hassan Nizam @Available for hire 「儘管心跳聲是如此的不同,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本質上是一樣的。」 送父親離開快滿一個月了,我慢慢發掘快樂的事物,重拾生活步調。 去吃雜誌上介紹過、已好奇多時的餐廳,或給自己安排幾場小旅行。 . 我還去逛了緬甸節。 緬甸節辦在東京鐵塔旁的增上寺,現場擺出緬甸小吃攤,配合節慶舉辦各種活動。 我在偶然中得知有緬甸節這樣的活

父親缺席的成父之路,當爸爸學習《成為男人的方法》

圖片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carolina daltoe@daltoecarolina  《成為男人的方法》乍看書名會以為是培養男子氣概的工具書,不過在今日性別平權觀念濃厚的時代,以如此標題為名的書籍已罕見於各方書店裡,換個角度想,或許正是因為書籍少了,這個世代的男性,越來越不像大眾刻板印象中的男人,但是對於十二歲的沈信宏,最渴望的就是一本男人養成手冊,來學習成為男人的方法。 作者沈信宏過去的著作《雲端的丈夫》、《歡迎來我家》都是以他一貫地的敘事口吻,在敘述家庭之中故事,最新著作《成為男人的方法》,則將筆尖指回自己身上。沒有爸爸的小男孩,要如何成為一位好爸爸,一路走了過來,從人子,成為人夫,再成為人父,平凡如SOP一樣的生命歷程,書寫男孩到中年大叔的過程,更像是回憶自己人生的檢討報告。                            👉🏻 看更多《 成為男人的方法 》  🚣🏼‍♀️ 書封提供_寶瓶文化 每個章節篇章像日記般紀錄自己的心境,在細膩的文字中,赤裸地把情緒挖掘出來。細細咀嚼各個故事的過程中,書裡的畫面就會在眼前浮現,尤其是很家庭日常的生活場景,在閱讀當下就身處在的環境,以及此刻時空正在發生的事情。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Johnny Cohen 失去父愛的小孩 「你是無老爸的囝仔毋?」電影《艋舺》馬如龍與趙又廷在吃雞腿時,一眼看出眼前的男孩缺乏父愛,轉瞬間塑造出男主角的整體形象。 《成為男人的方法》整本書圍繞著「別像你爸爸」,母親因失去丈夫,下意識灌輸給兒子的一句話。對於一個還沒開始認識性別的男孩,暗暗認為身為男性是噁心的,失去父親後母親因此忙於工作,十二歲的男孩沒有人教導如何成為男人,摸索的過程中不免跌跌撞撞。在同儕之間只願意與女生玩在一塊,明明自己不是女生,又不被同學認為是男生,手邊沒有男人養成手冊,來幫他解答為什麼會這樣。                                       圖片來源/unsplash.com-photos-Robert Eklund @roberteklund 伴隨而來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