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間終局蒞臨 聽23位送行者說他們與她們的擺渡人生
「站在死亡面前,我看清了生命的意義。畫下完美句點,才能迎來新生的契機!」---《眼淚的重量》
他,經營一家像極了深夜食堂的禮儀社,吸毒的、被家暴的、有學習障礙的人,都因他的善意而安定下來。「我從不開除員工,除非他們有更好的發展。」他說。
她和她,是棺材店長大的姊妹花。記憶裡,只要大人不在家,家中的「展示品」就成了孩子們玩躲貓貓的遊樂場,一點也不可怕。
首圖來源/unsplash-Leandra Rieger Available for hire
圖片來源/unsplash.Annie Spratt@anniespratt
他們不只是亡靈的送行者,對憂傷無助的家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陪伴者。在生命殞落的幽暗谷底,他們為徬徨憂傷的人們點燃一盞盞照亮前路的明燈。
一群生命閉幕式上的「魔術師(殯葬相關從業人員)」,將他們日常工作中觀察到的,許多不為人知、衰朽、破碎與傷感的人生百態,轉化為美好莊嚴的祝福文字。從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中,了解到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熱愛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行業,死亡伴隨而來的臭穢與醜惡為何不曾浸染他們溫柔炙熱的心。
圖片來源/unsplash-Ryan Crotty @crott056
▎內文短介
★ 走入江湖的外商女主管 ★
四十歲以前,吳寶兒是外商廣告公司的高階主管,懷著雄心壯志投入殯葬業,從講英文到烙台語,從自由開放到傳統封閉,她所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當她提出要做企業品牌廣告、一改殯葬業過去給人的不良觀感時,不少人納悶:「這女人頭殼壞掉了嗎?把棺木跟骨罐放在電視上播放,多不吉利、晦氣呀!為什麼要花錢做品牌廣告?」 她入行時的天真理想「為這個黑暗、充斥角力的產業帶來嶄新的改變」, 最終能夠實現嗎?
圖片來源/unsplash.Annie Spratt @anniespratt
★比整形醫師還困難的工作★
入行前兩年,李安琪每天都在擔心明天的遺體不知道長怎麼樣。她印象最深刻的案子是一具流水屍,外觀看起來又黑又綠,妝怎麼樣都畫不上去。 尤其因意外損毀、已經支離破碎的遺體最難處理。不只要想盡辦法搜集所有屍塊、加以縫補,甚至整張臉都要重做。 即使回家後神經質地不停洗手、刷牙、挖鼻孔,隱隱感覺屍體的味道還在鼻腔,即使經常都得面對歇斯底里、希望能把遺體修復得跟生前完全一樣的家屬,那一句「你比整形醫師還厲害,媽媽比生前還漂亮!」就像她的信仰,時時縈繞在她的耳邊。
圖片來源/unsplash.Sinitta Leunen Available for hire
▎作者有話要說
十五年前,我集結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推動殯葬改革,希望本著「仁義」為出發點,不以「盈利」為目的,無論是傳統產業、大集團或海外殯葬業,只要符合公平正義、需要協助,我都很樂意交流與分享經驗。
殯葬教育對我而言,不僅僅是興趣,更是回饋社會的使命。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數百萬人死亡,我原本出國的規劃也因此中斷。在這個悲傷的時刻,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的前一本書《拼圖者的生命觀察》,是以法醫工作的角度撰寫。我告訴自己,再寫一本書吧!以殯葬人的視角來闡述送行者的故事,希望能在絕望的氛圍中,為人們帶來愛與溫暖。
在寫每位人物的介紹時,心中常湧現與他們互動時的點點滴滴,讓人感慨萬千。時間在流逝的過程中,娓娓訴說著每個人曾經的足跡。
▎作者介紹 -法醫 楊敏昇
示意圖 ˙ 圖片來源Free To Fly粉絲團新竹地檢署法醫 / CRT教育訓練團隊顧問 / 玄奘大學/元培醫大兼任助理教授
出身於司法人員家庭,原本攻讀放射、醫檢領域,最後卻「不務正業」改拿解剖刀,協助法醫研究所和檢察署調查各類爭議案件死者的死因,甚至成立遺體修復團隊,替死者維持生前的美好面容。
也因此,旁人總說他很「特別」,但他卻說自己只是個站在不同角度看生死的平凡大叔,但這一看,就看了20年。曾協助處理921大地震、國華航空空難、陸軍空騎旅空難等大事件,也是台灣殯葬改革推手之一。著有《遺體處理學》、《拼圖者的生命觀察》等書。
👉🏻 人生終局的陪伴,了解更多《眼淚的重量》 以及送行者們的故事
🚣🏼♀️ 書封與資料來源_台灣東販 🌌 圖片來源_台灣東販 X unsplash.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