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我不是白人,始終是個異客 --2021臺北文學•閱影展《我是黑人》影評

 

1958年的電影Moi, un noir《我是黑人》,是法國新浪潮導演Jean Rouch(尚.胡許)的作品,講述來自尼日的Edward Robinson,獨自遠赴他鄉展開新的生活,來到繁榮的象牙海岸大城阿比尚,像他這樣的尼日移工,只能在港口當搬運工人,對當時的他來說,阿比尚依舊是屬於外國人與白人的世界。

《我是黑人》並不是完全的紀錄片,卻很忠實地記錄了當時尼日移工的生活,Edward自己擔任電影的旁白與配音,來敘述自己在外地討生活的日常,來到見到大城市眼花撩亂的大樓,洶湧的人潮足以淹沒步伐,在港邊的搬運工扛著麻袋上船,貨輪載運著咖啡豆離去。搬運工們可能這輩子沒喝過一杯咖啡,卻每天搬運送往殖民母國的咖啡豆。

他們唯一的精神糧食是來自於下工之後的想像,有些人想像是自己是拳王,有些想像自己是FBI探員,因為在太陽升起後,他們的勞力、財富、女人都會被白人奪走,夜晚只能靠著幻想與酒精來麻痺自己,甚至Edward也並非他的本名,而是他幻想自己是五零年代的好萊塢巨星Edward Robinson,而為自己取的綽號。

圖片來源/光點台北

尼日是遠在西非的內陸國,對於臺灣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國度,大半的國土被撒哈拉的沙塵覆蓋,而位於象牙海岸的大城市阿比尚,是繁榮港口市鎮,對於內陸地區,阿比尚象徵著財富與機會,許多如同Edward一樣的年輕人從尼日的沙漠邊陲,來到了幾內亞灣的大港口謀生。

即便在今日,為了賺錢來到大城市冒險,仍然是很多人的夢想,每個人都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就像天堂。不過半世紀以前的尼日與象牙海岸,都尚未從法國的殖民統治獨立,仍是受到白人與種族主義控制的黑色大陸,

片中Edward時不時的唱起民謠,歌詞讚頌美麗的阿比尚,當初拚了老命來到阿比尚,無非是為了掙錢,諷刺的是其實來到阿比尚的日子,只能當個薪水極低的工人,比留在尼日還窮苦,片尾他回憶起童年,在家鄉的溪邊和其他小朋友跳水的時光,過著最簡單與美好的的生活,對比現在來到被歧視與壓迫的阿比尚,他的命就像每天被壓著的麻布袋,只是拿來裝咖啡豆,用完就被白人棄若敝屣,過著最低下階層的生活。

圖片來源/光點台北

導演Jean Rouch當時來到阿比尚,紀錄尼日移工的生活而拍出了《我是黑人》,藉此認識了Edward,或者可以說當時只是搬運工的Edward幸運的遇見了導演,拍攝完《我是黑人》後,他回到了尼日,隨後經歷尼日與象牙海岸獨立建國,皆不再是白人的殖民地,並藉著與導演合作的經驗,繼續推動尼日的電影文化,日後成為尼日重要的電影導演,他的本名叫做Oumarou Ganda,現在的非洲電影節FESPACO特別獎即是以他命名。 

Jean Rouch拍攝《我是黑人》記錄了非洲文化的民族誌電影,當中領先影壇的跳接、非同步錄音技術,深深影響許多法國新浪潮電影,才有後面的成名作Chronique d'un été《夏日紀事》。法國新浪潮是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時代,甚至有人認為那一代的導演,是影響電影發展最關鍵的一群人。

現在的影視界,一位電影導演會被稱呼為電影人,但是上個世紀的電影創作者如Truffaut、Godard、Resnais、Varda,他們的創作使世人稱呼其為藝術家。今年五月因疫情取消的臺北文學季閱影展,現在即將捲土重來,本次閱影展播映法國新浪潮的多部電影,不論是《我是黑人》,還是電影筆記派、左岸派的經典作品,都值得一齊來探索,那個電影創作能量爆發的時代。

圖片來源/光點台北
《我是黑人》導演:尚胡許 Jean Rouch(1917 - 2004)
1917 年出生於巴黎,1941 年在尼日擔任水利工程師。因著迷於非洲文化而投身民族誌電影,創造了介於劇情片與紀錄片風格的「虛構民族誌」電影,啟發了法國新浪潮與影視人類學。其作品如《夏日編年紀事》亦被視為真實電影先驅之作。1978 年,他與尚米歇爾阿諾聯合創辦法國真實影展。2004 年,因車禍於尼日辭世。

圖片來源/光點台北

文_心得角落 / 👉🏻心得角落 / 🚣🏼‍♀️ 書籍內頁圖片提供_光點台北粉專 / 台北文學閱影展影展官方專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秋季號 ▋No.29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10/18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

▋2024 秋季號 ▋人物專訪 ▋NO.29 家的形狀 ▋椰油國小教師 顏子矞-海風中築建的居所,還有那躍於舞臺上的飛魚歌聲

▋2024 夏季號 ▋No.28 雜誌全臺索取地點 ▌ 8/1 索取開跑,數量有限,本數以現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