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哲學家用深度思辨,帶你開展日常生活裡意想不到的邏輯冒險
伊恩‧奧拉索夫:
人們有時會覺得,哲學不是一般人的活動,只屬於那些受過教育、能進行深度思考的人。這說法不但是錯的,還很危險。任何能反思自身經驗的人,都能做哲學。
自二〇一六年起,哲學家伊恩‧奧拉索夫和幾個哲學教授和研究生,開始在紐約各地設立「來問問哲學家」攤位,回答大家提出的好玩問題:
‧ 人性本惡或本善?
‧ 養魚當寵物OK嗎?
‧ 若全球暖化是真的,我是否不該生小孩?
‧ 色彩是主觀的嗎?
‧ 若人類殖民火星,誰能擁有火星的土地?
‧ 番茄醬算是一種果昔嗎?
‧ 死掉之後我能以靈魂什麼的形式繼續存在嗎?
‧ 該給遊民錢嗎?
不管在課堂、在街頭、在攤位裡,伊恩與學生、行人之間對談哲學的思辨往來中,證明了人人都能享受哲學、交流哲學想法,讓哲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內文精選
哲學到底在幹嘛?
在每門哲學課的第一堂,當我要跟學生說明哲學在幹嘛,我會給他們一大堆哲學問題做為例子。
可想而知,這時候就會有人說:「喔,你是說那種沒答案的問題對嗎~」然而,我自己其實不會這樣描述哲學。首先,許多過去歸類為哲學的問題,現在已經是科學問題,例如「物質可以無限分割嗎?」這樣的問題。誰敢保證這本書裡討論的東西,在將來不會變成科學問題呢?
作者內心話 : 其實我相信本書討論的許多問題現在已經是科學問題,只是科學家們基於一些理由還沒開始舉手說話。
不過哲學確實有個有趣的地方。不管是職業哲學家還是整個世界,通常都對哲學問題的答案沒共識。而且大家之所以沒共識,並不只是因為某些人還沒把事情想清楚。事實上在一些情況下,就連資訊充分、思慮徹底的人,也無法同意彼此的看法。
圖片來源/unsplash.Erik Aquino@erik_aquino對哲學還有另一種常見誤解,這可以從「來問問哲學家」攤位的日常趣事看出來。擺攤的每一天,早晚會有人上門問我們一些關於占星解夢、靈魂出竅或「到底是誰殺了甘迺迪?」之類的問題。通常我需要花一些工夫,才能把這些話題導回我認為有「哲學性」的問題上。
作者內心話 : 從占星風行,我們可以看出敘事對人的哪些特殊意義?一則解夢要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正確符實?在什麼情況下,相信陰謀論才是合理的選擇?
但想想看:為什麼人們打從一開始,會覺得那些問題算是哲學問題?當然,一方面來說,是因為哲學家整體並沒花什麼心力跟社會說明他們在幹嘛。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也是因為人們有種正確的直覺,認為哲學是在處理那些在其他地方沒被認真看待的想法,像是,哲學論證常倚賴既人工又怪異的思想實驗。
※
▎伊恩‧奧拉索夫最愛的思想實驗:
‧ 知名的「電車問題」(The Trolley Problem):電車疾駛而來,即將碾過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可以拉搖桿改變電車方向,讓它改為碾過另一個人。你該這樣做嗎?電車疾駛而來,即將碾過綁在軌道上的五個人。你可以把一個大塊頭推到軌道上,他會犧牲,電車會停下。你該這樣做嗎?上面兩個問題,該要有一樣的答案嗎?如果不是,為什麼?
‧ 無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假設你暫時獲得關於社會的所有所需知識,但你會忘記自己在社會中是怎樣的人。如此一來,你會選擇如何改變社會的基本法律和結構?在這種情況下,你沒辦法替自己爭取好處,因此我們可以說,你選擇的改變,必定會讓社會更正義,對嗎?
‧ 孿生地球(Twin Earth):假設一個世界,看起來跟我們的世界一模一樣,只不過那個世界裡被人們稱為「水」的東西是由H2O之外的東西構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水」這個詞在那個世界,跟在我們的世界,依然保有同樣的意思嗎?
‧ 隱形園丁(The Invisible Gardener):受某個隱形園丁照料的花園,和根本沒人照料的花園,有差嗎?
‧ 歸納法新謎題(The New Riddle of Induction):假設有個新的顏色詞彙「綠藍色」(grue),指涉的是「二○三○年之前被發現而且是綠色的,或者二○三○年之前沒被發現而且是藍色的」的東西。考慮到所有你看過的草都是綠藍色的,你該因此認為所有草都是綠藍色的嗎?
‧ 哥德爾和斯密特(Gödel and Schmidt):你以為你很了解哥德爾(Kurt Gödel),但其實你心裡所有關於哥德爾的理解都是錯的。湊巧的是,有某個你不認識的人,叫做斯密特,完全符合上述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你算是擁有一堆關於哥德爾的錯誤信念,還是擁有一堆關於斯密特的正確信念?
圖片來源/unsplash.photos.k.mitchhodge‧ 知識論證(The Knowledge Argument):假設某人自出生以來都活在一個只有白色和黑色的房間裡,但他掌握所有關於顏色感知所需的物理、心理和神經科學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當他第一次看見紅蘋果,他會因此知道任何新的事情嗎?
‧ 靜止世界(Freeze World):假設宇宙分成三個部分。在外界的觀察者看來,第一個部分每年都會靜止五分鐘,第二個部分每兩年都會靜止五分鐘,第三個部分每三年都會靜止五分鐘。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每過六年,這個宇宙就會有五分鐘的時間完全靜止,沒有任何東西改變?
‧ 漂浮的人(The Floating Man):若你生來就沒有任何感官能力,你會意識到自己嗎?
‧ 蓋吉斯的隱形戒指(The Ring of Gyges):若戴上隱形戒指,你會變成更糟糕的人嗎?若你可以任意偷拐搶騙而不付出任何代價,在什麼情況下你會選擇不做?
‧ 丹尼特的「我在哪?」(Dennett’s “Where Am I?”):若你每個神經末端都有小小的無線電發信器,讓大腦可以遙控身體,那「你」到底在哪裡?是在你的大腦所在的位置,還是在你的身體所在的位置?
‧ 蓋提爾案例(Gettier Cases):假設有人暗中把你的手機設成靜音,當你聽到跟自己手機一樣的鈴聲響起(來自附近別人的手機),而真的剛好有人打給你,那你算是「知道」有人打給你嗎?
‧ 極端翻譯(Radical Translation):假設有個人講的是你完全不懂的語言,當他手指著兔子然後說「嘎八蓋」,你要怎麼知道這個「嘎八蓋」指的是兔子、兔子的某個部分、特定時間區間的兔子,還是「身為兔子」的這種性質?
圖片來源/unsplash.Ana Itonishvili也確實,有某些想法受到滿多哲學家歡迎,但對一般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例如「人沒有意識經驗」、「時間的流動是幻覺」、「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在哲學上,只要某些想法跟我們面對的問題相關,就不能單純摒棄,得要提出理由來思量。
有一個區分哲學的方法,大致上還滿合用的:若對於一個問題,我們連該用什麼方法來研究、該從何處獲得證據都沒共識,那這個問題就是哲學問題。
本書討論的所有哲學問題,都符合這個特徵。這個特徵可以說明很多事情。像是,為什麼一般人會覺得哲學問題沒有答案。又像是,為什麼很多哲學問題真的很久都沒答案。還有,為什麼對任何主題我們都有辦法問出哲學問題,以及,為什麼在思考哲學的時候,開放態度很重要。
※
「說明」對人的意義之一,是讓人感覺自己有所理解,並安頓身心。這是為什麼在覺得困惑迷失的時候,我們就會問問題和尋求說明。在這種理解下,我們最初面對的問題,有可能是在尋求一種感覺,對於存在的事物有所理解的感覺。
若是這樣,這個問題並沒有單一正確的答案。會讓你的鄰居產生「理解的感覺」的說法,對你就不見得有效。也因此,我沒辦法告訴你要怎樣才能讓自己對在意的事物感到有所理解,因為我不知道現在讀這段文字的你是怎樣的人。你得靠自己把它找出來。
圖片來源/unsplash.Josh Rocklage@joshrocklage
▎作者簡介
伊恩‧奧拉索夫Ian Olasov 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哲學研究所的兼任教授和博士生。曾在二〇一七年和二〇一八年獲得美國哲學協會公共哲學專欄獎(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s Public Philosophy Op-Ed Prize)。
文章散見Slate、Vox、Public Seminar等媒體。 他和美國論壇「Brooklyn Public Philosophers」的哲學家們,以流動攤位形式經營「來問問哲學家」(Ask a Philosopher),在紐約市各處幫人解答哲學問題。現居於紐約布魯克林。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ianolasov
▎譯者簡介
朱家安中正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致力於哲學與批判思考教育,相信哲學思考能提升公共溝通品質,深化臺灣的民主。
著作:《哲學哲學雞蛋糕》、《護家盟不萌?》、《画哲學》。合著:《作文超進化》、《國文開外掛》。主編:《現代草民哲學讀本》、《思辨決定你的未來》。譯作:《來問問哲學家:你沒想到的好問題,以及它們的答案》。
👉🏻 走進哲學家伊恩的腦內宇宙,了解更多《來問問哲學家:你沒想到的好問題,以及它們的答案》 https://reurl.cc/43gerj
🚣🏼♀️ 書封與資料來源_時報文化
🌌 圖片來源_時報文化 X unsplash.com
留言
張貼留言